如何当好初三毕业班学生家长
(2011-11-20 17:13:49)
标签:
教育 |
分类: 班主任工作 |
初三(5)班家长会资料(一)
1、家长定位要准确。
一到初三,我看到不少家长比学生着急,不少家长带孩子买回一堆参考书,练习册,还有不少家长四处打听中考信息,托门子,走后门,忙的不亦乐乎。家长的任务不是替孩子下决心,而是跟自己的孩子讲清厉害关系,帮助孩子做好思想工作。认清形势,重视中考,落实行动,提高成绩。孩子大了,要尊重孩子,平等待人,以理服人,身教重要言教,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平时可以看看孩子的作业是否按时完成了,老师留的练习篇子是否全都做完了,平时能否抓时间看看教科书,培孩子选一、二册好的练习册,多做点与中考有关的真题,摸摸题路,熟悉方法,找出知识漏洞。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主动学习的孩子,在中考中才能取的好的成绩。由此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家长的重要任务之一。
2、“帮”
进入初三后,学生的学业负担日夜加重,学生心理压力很大,怕苦,怕累思想普遍存在,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懒惰成性,我的观点是不要心疼孩子,要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克服怕苦,怕累思想。告诉他人生本来就不易,社会越发展,竞争越激烈人必须在竞争中求生存,中考只是考试的开始,中考完了要高考,研究生要考试,博士生要考试,出国要考“托福”“雅思”,工作求职要考试,公务员要考试。在职的人也要不断学习和考试,考试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能怕考试,要直面人生,应对各种考试帮助孩子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计划要切实,力所能及,要找出弱科弱项,对学习缺腿科目,多用点时间,早点补上。要善于与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呼声,引导教育,多点表扬,少点批评,多鼓励,少指责。
3、早动手,先下手为强
初三第一学期,各科的内容就基本讲完了,(化学除外)寒假后,开学就进入中考总复习,因此,在保证新知识学会的基础上,最好抽一定的时间开始总结所学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形成知识网络。中考9门,您的孩子哪一门最弱,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一门的哪一部分知识最弱,复习的基本原则是强项不放松,弱科弱项全拿下,中考才有把握。
4、心理疏导多减压
还没开学,一些初三家长就忙开了,买补品、请家教、报辅导班……有的家长还给孩子换了大房间,就为让孩子好好学习。家有初三生,全家人都进入备战状态。可家长的这些关心孩子并不买账。一名初三生说,家长对他最大的帮助就是什么都别干,保持常态就好。北京沙燕心理网教师张靖说,进入初三,孩子本身就易产生焦虑情绪,家长要想帮孩子顺利通过心理关,自己要先学会调整心态。
面对初三生,家长不管心里多着急多紧张也不要表现在脸上,不要把家庭的重心一下全移到孩子中考上来,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要适度,不要整天跟在孩子后面谈学习,最好适当选择一些轻松愉快、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的心情放松下来。
在初三阶段,孩子可能会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丧失信心,家长要适时鼓励孩子,和孩子交流。与孩子沟通时,家长的态度要温和真诚,千万不要居高临下,用责备、质问的语气跟孩子说话,更不能采取打骂的粗暴方式,那样只能激化矛盾,既解决不了问题,又加深了彼此的隔阂。在填报志愿等问题上,家长也不要过多包办,可以替孩子搜集学校信息,给孩子提些建议。
5、饮食均衡多考虑
初三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营养素的需要量比成年人要高,加上这一时期考生学习压力较大,所以给孩子适当补充营养是必要的,但不可过量,要多考虑平衡膳食。
家长给孩子准备食物要做到多样,除了谷类、肉类、蛋和奶,还要吃蔬菜和水果,不一样的食物所包含的营养素是不同的。家长在原料选择上,要注意营养均衡,鱼、肉、蛋、青菜合理搭配。在烹饪时,尽量不要用煎、炸的方式,做一些口味清淡的菜肴。家长还要保证孩子每天按时吃饭,有的家长下班早,做饭就早;下班晚了,开饭就晚,这样对孩子的健康很不利。
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每天变着花样做饭。频繁改变饮食对孩子其实没有好处。只要保证营养均衡,不挑食偏食即可。如果突然改变饮食习惯,孩子可能会因为不适而导致腹泻、消化不良等,反而得不偿失。
初三阶段孩子比较辛苦,能量的消耗会比平时大,家长可适当给孩子的加餐。上午10点或晚上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食物。白天的加餐一杯牛奶就行,晚上的加餐要看情况,如果临睡前加餐,要尽量少吃淀粉类的食物,以防肥胖。
即使对考生有益的食物,家长也不能天天做,那样易致孩子厌食。孩子的各种食物换着花样吃,有利于增加食欲,营养也丰富。
6、切忌期望过高
不少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爱把“至少要考500分”、“一定要上~~学校”之类的话挂在嘴边,殊不知这样做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让孩子愈发悲观、焦虑,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孩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本上已成定局,短时间内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因此,对家长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正确了解孩子的状况,接纳孩子的现状,不提不切实际的要求,你不妨告诉孩子:“只要尽到最大努力就行了!” 还可以引导孩子把关注的焦点,从考试结果转移到学习过程中来,告诉孩子只要踏踏实实走完这一年就行,这样孩子没有负担就能轻装上阵。
7、切忌制造紧张空气
为了给孩子督战助阵,有些家长刻意制造出“一级战备”的考前状态,如请假在家做“专职后勤”,晚上绝不打开电视等等。其实,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压抑、烦闷,“透不过气”来。明智的做法是,家长该干嘛就干嘛,同时,尽量避免出现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的事件,如夫妻吵架、邻居冲突等等,营造温馨、宽松的家庭氛围。
8、切忌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能让考生把现有水平发挥到最佳程度,在考前阶段,家长对孩子要鼓励、肯定,不要动辄批评、指责。当孩子某一次考前测验失利时,一味责骂只会让孩子更加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这时,家长最好多与老师、孩子沟通,共同找出失利的原因,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失利的阴影。
9、切忌唠叨
避免叨唠,尤其是当母亲的,总有过多的不放心,一句话恨不得说上八遍,“又考了吗?听懂了吗?”“怎么又看电视?这样还能上重点?”……本来孩子复习紧张,情绪不太稳定,父母无休止的唠叨,更容易诱发不良情绪。这种督促不但于事无补,还容易伤害感情。父母一定要克制自己,少说多做。孩子不想听你讲话,不妨变换形式,比如写个纸条放到书桌上。
10、避免许愿
一些家长总想用一些奖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 “考得好,明年暑假给你买电脑”“考上重点班,带你到北京去玩”,其实这些并不能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反而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11、避免威胁
一些家长为了促使孩子努力而制造压力,“考砸了,我们就不管你了”,“考不上重点高中你这一辈子就完了”,诸如此类的话会使孩子产生对中考的担忧和恐惧心理,不利于考试的发挥。
12、避免比较
有些家长为了激发孩子奋进,总是树立很多榜样,“你看你表姐多争气,考好了,重点学校轮番到家里动员”,“某某多争气,又是全年级第几名”,这些看似激励的话对孩子都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伤害了自尊心。越拿孩子的不足跟别人比,他就越觉得高不可攀,越自卑气馁。正确的做法是,多过程比较,少成绩比较,多和自己比,和过去比,和同等水平的比。
13、避免过度保护,
很多家长考前把孩子重点保护起来,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甚至请假在家照顾孩子,把起居生活大包大揽起来,这反而会增加孩子的不安,一种到了中考如临大敌的感觉,还增加心理负担,不利于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中考。
14、避免过多干涉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不抓紧学习就着急,特想帮助孩子提高,于是对孩子的时间进行规划,不准这样做,必须那样做,可是效果适得其反。一位学生说,一举一动好似受监视,很压抑,爸爸的方法不适合我等,所以我们可以帮助但不要卷入太深。
15、还应该了解孩子变坏前的10项征兆:
1.语言:爱说谎话,黑话,脏话,及喜欢说话时带有江湖气。
2.穿着:太过于时髦,暴露,喜欢擅改衣服,穿校服时特别将胸前两个扣子解开或私自改小裤脚。
3.外貌:发型怪异,身上有刺青,常有外伤。
4.行为:较为标新立异,行为诡异,不敢让家人知道,常长时间反锁自己房门,且神色紧张。
5.态度:易于动怒,情绪极端变化,常与家人赌气或自暴自弃。
6.作息:早出晚归,常无端数日不归,晚上外出去向不交代清楚。
7.物品:有不良刊物、药物、香烟酒类,甚至不明巨款或当票。
8.课业:成绩一落千丈,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读书时间骤减。
9.交友:有社会人士的朋友,电话、有朋友也不敢介绍给家人。
10.习惯:有吸烟喝酒习惯,用钱需求量突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