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兰老师地藏经笔记 菩萨十地 8 不动地
(2012-09-11 00:41:55)
标签:
文化 |
分类: 艺术论坛 |
安兰老师地藏经笔记
菩萨八地,是不动地。
十地的第一地,是「欢喜地」,得到第一地的菩萨,就非常欢喜。观世音菩萨在第一地的时候,听见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大悲咒〉之后,由一地就证到八地的果位——由初地「欢喜地」,跳到八地「不动地」。所以到八地的菩萨,才有真正的定力,才真正不动。
福慧具足方成佛
前面已经讲到第七「远行地」。它的意思是,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要耐心勇往直前。就像佛来人间救度众生不只是一生一世,而是来来回回有八千次这么长久的时间。
有的人发愿:「尽此一报身」来行道,意思是不管再怎么认真,都仅只于一世而已。其实,我们应该发愿「来生来世」都要一心一志为拔度众生而来。
佛为了救度众生而发心出家修行,并非为了自己要成佛而修行,当度众生的因缘都已圆满、福慧具足时,自然能成佛。
所以,接下来是第八「不动地」,也是「愿波罗蜜」。
「不动」就是不受动摇。古德云:「发心容易,恒心难持。」一般人受到感动时,口头上发愿要付出爱心很容易,但是要以恒常的时间身体力行就很难了。
若能立下坚定的愿,菩萨十地当中,时时刻刻抱持如初的欢喜心。任何境界来了我都很欢喜,任何顺、逆之境都不致于动摇我的心;若能如此,立宏誓愿、持续不退,这就是「愿波罗蜜」,也是菩萨第八不动地。
不动地:八地的菩萨,功德任运增进,愿恼不再现行,不为名利所动和境风所诱,只有大愿度生,所以叫做不动地。
到欢喜地,都欢喜教化众生。因为欢喜,第二就离垢,所以二地叫「离垢地」。第一欢喜地,还没有离垢,就是没有得到清净;到二地的菩萨,就得到离垢,得到清净。
到三地,因为清净之后,就发光,有一种光明,所以三地叫「发光地」。四地「焰慧地」,就是光明智慧比发光地又胜一步,又进一步。第五叫「难胜地」,没有可以比得了这种的智慧。
第六「现前地」,什么现前?智慧光明,常常现前。有的有智慧光明,但不是常常现前;到第六地,智慧光明时时都现前的。第七「远行地」,智慧光明不但现前,而且可以遍照法界,这叫远行地。
第八「不动地」。八地以前,都还谈不到真正寂光不动的定力;到第八地,就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虽然不动,可是能「八相成道,百界作佛。」那时也可以到八地的果位上,也可以现身到其他的世界教化众生,甚至于成佛。
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于涅盘心,湛然不动。
八地的菩萨,功德任运增进,愿恼不再现行,不为名利所动和境风所诱,只有大愿度生,菩萨至此位,无分别智相续任运,不被相、用、烦恼等所动,所以叫做不动地。
一登此地,烦恼断尽,不为烦恼所动。
就是增上位,就是如如不动。第一个「如」是圆满,第二个「如」是究竟,要圆满还要究竟,才是达到不动。圆满表示没有缺失了,它是到达一个整体的圆满,就好像一个球那样的圆满,那就是究竟了。八地菩萨修习『愿』波罗蜜,一为求菩提愿,一为度众生愿。
所谓上求菩提以度己,下化众生以度人,时刻现起,无有间断。
不为烦恼所动,也不为功用所动,所以叫不动。如人在梦中渡河,用尽一切技俩,艰苦地用力过去,忽然醒来,就一切功用都息了。
三界修所断的烦恼,过去没有断尽,但不致引生危险。因为菩萨并不急急的要断烦恼,只要能控制就得了。有时,还可利用烦恼,作自利利他的方便。但进入第八地,烦恼障已不断而自然断尽;所以在菩萨阶位中,八地得无生法忍,才「尽断三界惑」,如阿罗汉一样。八地菩萨的无相行,证无分别法性,得无生法忍,都可说与阿罗汉的证入涅盘一致。而断尽三界烦恼,也与阿罗汉一样。所以《十地经》说:菩萨进入第八地,要入涅盘。以佛的加持力,菩萨的本愿力,当然不会像小乘那样入涅盘的。从此进入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萨道。五地菩萨极艰难而能进入的大乘深境(无相行),到这才完全到达。
十地菩萨的修行,诸经论中都分为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