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藏經

(2012-09-07 13:40:30)
标签:

教育

分类: 艺术论坛

地藏經是佛說法最後一部經,也是參與法會最浩大的一次,用佛眼觀都數不清。

但是,這一本經卻是佛門的基本經義,因為一個人的根本,就在於孝親與尊師。讀經最後要行經,行經才是知之成。地藏菩薩的願最大,但願與行都要相輔相成。

 

眾生度盡,

方證菩提;

地獄未空,

誓不成佛”

的宏偉誓願。這個就是給我們修行的人作出了典範。

 

佛法是心地法門,心如大地。心地是一切智慧福德的寶藏,智慧福德都從這裡生長。

 

正如慧能大師開悟時說的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智慧福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都是原來有的。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都由心生,都是自性的顯現,這就是佛法的精髓。

佛陀證悟了這個事相,他毫不保留的把這些東西拿來教化我們,希望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讓我們都能夠悟入佛的知見

 

第一個部分包括忉利天空神通品第一,分身集會品第二這兩品。第一部分這兩品主要介紹地藏菩薩,他是幽冥教主,他的誓願就是“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他久遠劫來分身無量,化度眾生,出地獄

 

佛在滅度之前,眾生很苦,怎麼辦?得委託一個代表人,在沒有佛住世的時候代佛說法,代佛度生。

 

 

 

佛把這樁事情委託給地藏菩薩,大家想想,他為什麼不委託給觀音菩薩,觀音菩薩的名氣比地藏菩薩大,很多人不知道地藏菩薩,沒有人不知道觀音菩薩,為什麼不託付給觀音菩薩,而託付給地藏菩薩,什麼道理?

 

 

 

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從哪裡生的?

從孝親尊師生的,如果沒有孝親尊師這個根本,大慈大悲沒有。

跟樹一樣,它有根,根是孝敬,地藏菩薩表孝敬,換句話說,地藏菩薩代表修學的大根大本理。

 

 

 

委託給地藏菩薩用意何在?說實在話,他非委託地藏菩薩不可,因為地藏是心地法門,孝親尊師,佛法從這裡學起。委託地藏菩薩,就是說明佛陀不住世,眾生要想脫苦、要想成就,一定要學孝親尊師,這就是地藏法門,這就是地藏菩薩所表。

 

 

 

觀音菩薩的慈悲是地藏法門的擴展,把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的心行,擴展到孝敬一切眾生,奉事一切眾生,這是觀音菩薩。

所以觀音菩薩也依地藏菩薩做根本,沒有地藏他那個慈悲就沒有依靠,地藏代表根本法門。

 

 

 

換句話說,佛這個付囑,教我們從根本修,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地藏菩薩本願經》學起。地藏法門就是教你開發心地的寶藏,所以這是大乘教裡面的起步。觀音法門是把地藏再提升,提升就是觀音。

 

 

 

用什麼方法開發?孝親尊師,孝道、師道能開發自性的寶藏,自性的寶藏開發出來,要用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為什麼?不要獨享,你的智慧德能福報不要獨享,要讓所有一切眾生共用,你的福報就不得了!

 

 

 

文殊是智慧,有智慧不造罪業,無論是受罪,無論是享福,都在修福,都在提升。普賢菩薩是實行家,落實,說到一定做到,那是普賢。

 

 

 

四大菩薩就是代表佛陀教化眾生這四個主要的功課,四門主要的功課。

這四門功課有次第學,有同時學。你開頭學習是有次第,你在日常生活運用的時候是同時,《華嚴》上說「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圓融是沒有次第,次第跟圓融同時,互相不相妨礙。可是初學的時候偏重次第,學習有基礎之後就轉向圓融,圓融就自在。

 

 

 

地藏菩薩累劫以來時時發願,那個願心永遠不退,這是值得我們效法。所以我們真正要想發心,學地藏菩薩。地藏菩薩的殊勝功德,是一切其他菩薩不能比的。

 

 

 

佛在這個經上講,除了文殊、普賢、觀音菩薩,其他菩薩都不能為比。即使觀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在願心上來講,地藏菩薩超過他們。但是我們在大乘佛法裡面接觸多了,明瞭所有一切菩薩的願心,就是自己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我們幫助苦難眾生這個願心特別強,這就是所有一切菩薩法裡面,地藏法門最為殊勝,道理在此地。

 

 

 

 

 

 

如果我們天天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每天稱念地藏菩薩名號幾萬遍,我們對父母不關心,對長輩不尊重,那就錯了,完全錯了,你的心行跟地藏菩薩完全相違背,這我們要能夠想到,才能真正得到大乘經教的受用,才是真正護持自己的大法,這個大法是無上甚深微妙法,是自己的。

 

 

(淨空法師開示地藏法門節錄)

 

 

 

 

 

 

指導教授師:勍法師


菩薩十地  1歡喜地

  佛教的法門,照北傳系統的看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是專修解脫道的,大乘是修菩薩道的。

菩薩道是人天道及解脫道的相加,也就是說,解脫生死而仍不離生死,以便隨類化度有緣的眾生者,便是大乘的菩薩道。

十地菩薩,要完成菩薩的果位,肯定要經歷修養的磨煉和實證。
菩薩初地,是歡喜地。歡喜地菩薩知道佛法的好處,知道本身的菩提種子顯現出來,相應於佛教佛法的好處,這個時候,開啟了菩提種子,發起菩提心,叫做歡喜地。


我們在遇到逆境的時候,要把逆境當成是逆增上緣、逆善知識,然後針對我們自己的障礙去有所突破,轉煩惱為菩提。

 

法喜充滿,無論善境逆境,順緣逆緣,就非常的法喜,一切的鏡緣都是虛相。

因此,我們應該要感謝一切的外緣,因為沒有他們、沒有這些事情,我們隱藏在八識田裡的業習種子,就無法顯現出來,就無法被清淨掉。而我們所累積的種種業,也就是因這種種的外緣,才有機會能夠一一慢慢的清淨掉。

 

 

  菩薩十地  2離垢地

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十地為大小乘佛教的中心。

十地者,是一切佛法之根本,菩薩具足行是十地,能得一切智慧。

《華嚴經‧十地品》由於是詮釋登地的聖位菩薩于十地中,修行十波羅蜜及諸菩薩法的重要典籍,也是大乘佛教最富權威的一品經,故早在大乘佛教初期,西域天竺就有單行本在流通,名《十地經》,此經相當受古今中外的佛教學者重視。

 

根據《十地經論》顯示,菩薩登初地後,即舍賢位入聖流,因此,依出世間道的修行次第,須修戒、定、慧三學,而三學中以戒為首,故于初地分破無明,分證法身,見中道理後,於第二離垢地中,即應先圓修戒波羅蜜。學習佛法就是在清淨自己的業習,所謂「淨業」,

這是由菩薩修行菩提道的次第來立論的,因三學乃一切佛法的總綱,而戒律為修行的軌范,故菩薩登初地見道後,于修道(二地至等覺)中,首先最迫切者應先修戒學,戒為佛道根本,所以不能本末倒置,如人登樓,先由底層,所謂「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如此才能到達無學道的如來地,成就無上菩提。

 

由此可知,持戒不祇是一切善法住處,同時亦是成就無上菩提的根本。因此若不持戒,欲生善趣,欲得道果,無有是處,反之,若能嚴持淨戒,則能隨願生諸善處,得證道果。乃至證得究竟解脫。

菩薩二地,是離垢地。好比一個種子,要想能開花結果,就必須脫離那緊緊包覆在外的『殼』。這個『殼』就像是我們的『業』。

 

垢,是以「業」來說,離垢,就是要離「業的貪欲」之垢,離「瞋欲」之垢。當然還有癡、慢、疑、五種見等等垢,也就是所謂人的這些問題,和道的障礙,都叫做『垢』。離垢就是要我們出離這些污垢,那我們要如何做,才能清除這些污垢,才能不隨業造業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持戒」,「戒」是維護我們,以及維護我們的道業。



菩薩十地  3發光地

發光地忍勝,慧火除諸冥。
修學菩薩的心地,要經過十個階段:第一是「歡喜地」,要時時播撒歡喜的種子;不要把不如心意、埋怨、厭惡的種子放在心上。

如果討厭某個人,就等於種了一顆「怨嫌」的種子;對一個人產生恨意,就多了一株恨的禍根,將來就會產生障礙,所以要去除這種心態。時常培養歡喜心、結歡喜緣,得「歡喜地」。


菩薩三地,是發光地。三地菩薩修習『安忍』波羅蜜,這時菩薩的智慧慢慢在發起,而此時的修養,以菩提來說,會顯現出瑞相、感應來,貪、瞋、癡等三毒,不復集現,而于諸善根轉增明淨,這種現象,叫發光地。

我們所碰到的事情,都是用化解的方式去解決,就可以從中得到很多的經驗和體驗,而自己的業習、習氣也一定會愈來愈淡薄。

談到「忍」,學佛者要具備兩種忍:一是「法忍」,一是「生忍」。發心修行者,必須修「法忍」;為了求法,必須立定心志下苦功,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歷練,要歡喜去承受,於苦不以為苦。甚至能夠做到以苦為樂,從煩惱的痛苦中突破之後,得到了菩提的快樂。轉業為道,轉苦成樂。凡事能夠如此地面對,就是一位走在菩提道上,有智慧的菩薩了。
弘通《法華經》者,宜以柔和忍辱之心為心,若心柔和忍辱,則可防一切瞋怒之毒害,如衣之防寒熱,因以為喻。《法華經》法師品:「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三地菩薩于禪定行中是依於此忍辱行而進入禪定中,也就是說明於此忍辱行中有禪定的基礎,更能發揮忍辱行之耐力,所以依循著禪定力而使忍辱更能發揮其之耐力。

此言忍辱,有二種:生忍、法忍,菩薩行生忍得無量福德,行法忍得無量智慧,二是具足故得如所願。」

所以有了禪定的修持,自然在忍辱的程度會有耐心,而呈現如如不動之程度。也就是禪定的功力的表現。又于《華嚴經》〈普賢行品〉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瞋是諸過之最,能使行者生起無量障礙門,能燒諸善法功德,若不能忍諸逆境,而起瞋忿心,則將長久所修得福德善根摧毀無餘。

瞋既然是萬惡之源,又是忍辱之障礙,所以在修行忍辱之時也同時也要消滅瞋忿,而是要徹底從根本下手,由內心不起任何躁動,不是表面的忍耐,而是對外境所起之一切境界均不起分毫動念,方是真正的忍辱。

三地菩薩能勤修行忍,故能圓滿忍波羅密,而成就無上菩提,方能得無量修忍之勝益,而成就禪定行。

 

菩薩十地  4慧焰地

唯識宗一句話說:『所知本非障,被障障所知』

《華嚴經》雲:

「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
菩薩四地,是焰慧地。在此地的菩薩,原來的菩提已經展現了,在這裡進入到智慧的修養,慧性熾盛如焰。

『焰慧』,就是像火焰,要使得這個智慧,能展現出它的力量來,有如太陽的輻射一般。

學佛為了斷煩惱,智慧的火焰就能燒掉煩惱的薪柴,這就是讀經心領神會的快樂,這樣的快樂也讓我們更想精進,得到更強大的智慧的力量。

第四地的菩薩這時所具有的智慧,足可用以焚燒他在第三地時還不能去除掉的解法慢薪。如同本分中所說「不忘煩惱薪,智火能燒故」,這是把初入第四地的菩薩所證得的智慧,比喻作能燒煩惱的智慧之火;並把困擾前地(即第三地)菩薩的煩惱——解法慢——比喻為被智火焚燒的柴薪。

焰慧地的「焰」,是指慧焰,即智慧之火焰,也就是「根本智火」。唯識宗一句話說:『所知本非障,被障障所知』,所知的境界自身,不能說是障,由於自己心理的執障,才障蔽了所知的真相。

第四地菩薩的「初入證智,能燒前地解法慢薪」;這表示,以初入第四地的菩薩所證得的智慧,只能夠用以斷除第三地的法愛愚——解法慢薪。也就是自己對佛法瞭解高慢的心態。

四地修行菩提分法所要滅除的煩惱是「一切根本煩惱和隨煩惱」。「根本煩惱」,梵語mula-klewa。又作本惑、根本惑。略稱作煩惱。指貪、瞋、癡、慢、疑、惡見六種根本之煩惱。《成唯識論》卷六雲:「此貪等六性是根本煩惱攝故,得煩惱名。」

隨煩惱有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無慚、無愧、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二十種。

菩薩在四地之前,道心都還是會起變化的,要在進入了四地之後,才開始穩定下來,然後繼續向上慢慢增上修行。所以,菩薩一地到四地,稱為變化位,進入四地了,是定位。意思也就是菩薩修行到了這裡,將不會再起變化生起退轉心,再向後退了。就好像心定下來了,不會再猶疑不前、或是害怕了。所以,自此開始,將開始向前、向上升進。所以,四地到七地,稱為提升位。而從八地一直到十地,稱為增上位。

菩薩十地  5 極難勝地

 

菩薩五地,是極難勝地。極,是頂點;難,是說非常的困難;勝,是殊勝之意。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巧能度難度故名難勝地。

五地菩薩修習『禪定』波羅蜜,法執和我執都已突破,也就是已經突破了煩惱障和所知障了,這不是世間的成就可以比擬的。

無論是天魔、陰魔、死魔,還是煩惱魔,如與此地菩薩相鬥,都不能獲得勝利。

    根據北傳《佛本行經》的記載,世尊成佛以前,天魔波旬曾企圖阻礙世尊,他先派遣他的三名寶貝女兒來誘惑世尊,這三名天女是所有欲界中最美的天女,全身上下無一處瑕疵可指,亦無任何其他天女能出其右。但天魔的計畫失敗了,這三名天女因愚癡妄想誘惑世尊,反遭老醜的惡報。天魔波旬又接續發動魔兵魔將,以種種恐怖的境界企圖嚇退世尊,但這些幼稚的舉動無異以卵擊石,絲毫撼動不了世尊成佛的決心。
初地菩薩雖可與魔王對抗,但定力不深,一旦出定,就被魔王所擾,不能說是難勝。

 

五地菩薩圓滿靜慮波羅密,定力深厚,任何外在的魔王均無法戰勝。

 

五地菩薩能通達諸諦的微妙性,苦諦、集諦、道諦為世俗諦,滅諦為勝義諦。
在完成了四地之後,就進入了五地了,這時還有很多的障礙,還有非常多的困難。因此,菩薩必須要戰勝這些困難,超越這些困難,排除所有的障礙。這些障礙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就是所謂的我執和法執,這些都是非常難以超越的。所以,這時菩薩必須要能夠去勝過它,要能超越它,才能夠進入到菩薩提升位的第一個-五地菩薩。但是,問題是能否於任何的時刻都做得到呢?
  我們學過關於降魔的內容。這個“魔”不是簡單地理解為壞人、壞事,或者所謂的妖怪、精靈、魍魎、鬼魅,不僅僅只是這些,這些魔主要是在菩提道的進程當中出來阻礙我們修行的魔障。

背向無明,面向慧明。

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心魔,另一種為天魔。這些魔分為四大類。 一般害怕禪修的人,多是聽信旁人言語:「打坐容易走火入魔。」其實,這種說法是相當膚淺與一知半解的。魔只有對於那即將成就的行者有興趣,換句話說,若不是修得很深,只是剛處於起步階段,根本可以忽略掉「走火入魔」的問題,走火入魔是老修行者才需要牽掛的。

 

  當得知一闡提人能夠成佛,已經夠令人震撼的了,因為一闡提屬於斷善根的人,能夠成佛,主要是其佛性與常人無別。但是,《大集經》複說出了驚天地的秘密,「魔王也能成佛」。海慧菩薩把魔王移到莊嚴佛國,這個佛國的菩薩與服侍佛陀的大弟子都是由魔群所成,以一一的魔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海慧菩薩把娑婆世界的魔王波旬移駕到莊嚴國後,魔王波旬被這個世界的菩薩所激發,居然也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3] 這實在是令人振奮的事。

 

  這件事令人深深地瞭解到:魔不是一個絕對的魔,他終究是要歸於唯一佛乘。這使得「佛界如與魔界如乃平等一相」,有了全新的切入角度。

  菩薩十地  6現前地


所以,菩薩第六地,就是現前地。

般若智慧現前,圓滿般若波羅密。

六地菩薩修習『般若』波羅蜜,面對現前所發生的任何人、事、物的問題,都能化解。面對任何的問題,肯定都能圓滿的處理、化解掉。

也就是說,無論任何時刻,當問題顯現的時候,六地菩薩都能夠排除它,都能夠戰勝它,都不會被它所轉,能夠表現在任何的一個現在。

平凡的我們流轉於生死苦海中,因染分而起不斷輪迴。
六地菩薩雖然可以幫助別人化解問題,但是其能力所及的範圍,只限於眼前的,疏遠的還不能。
沒有廣大的悲心與高度的智慧,不能入此定。

「佛法皆現」前,了了明「見」,所以叫現前地。

在這甚深的空慧中,「緣起真實性」,也就是幻有即空,空即幻有的不二平等,也能深徹照見。

我們在凡夫的此岸,要度到了聖人的彼岸,一定要方法,就是渡船。

但是人生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凡夫要經過這一道欲海,就要法入心,才能渡過,才能永遠斷除我們的六根。

现前地与慧波罗蜜

   菩薩的第六地是「現前地」。例如:一面擦得十分潔淨的鏡子,不管它所照的外境是多麼污濁,只要境、物移開後,這面鏡子依然十分潔淨;就像世間的喜、怒、哀、樂已經影響不了修行人的心,所以面對周圍的環境時,即能了然分明,這就稱為淨性「現前地」。

   如何才能达到「现前地」的境界呢?这就要先成就「慧波羅蜜」,亦即「大圓鏡智」。要修到心如明鏡的境界,就要斷「見思惑」——見解和思想上的疑惑。在修行道上,難免會有執著。比如:執著自己已修到某種程度,自認是個心地清淨的人,因而與人隔離,認為對方是個受污染的人,多數人都會起分別心。其實,這樣的分別心不能有,應當「境來照境,離境則清淨」,這才是真正現前地的菩薩。

   心鏡無雜染,才能觀照其它的境與物。

要斷惑、返璞歸真,才能發出那分最清淨無染的智慧,而沒有染、淨的差別:這就是智慧的明朗境界。我們都具有天真無邪的本性,但是每天累積來自社會的各種訊息,久而久之就變得很老練,這種「老練」,其實只不過是「世智辯聰」而已,應該回歸純樸的心境。

 

  菩薩十地  7 遠行地


因此,菩薩七地,名為遠行地。

快到彼岸的世界,離凡夫生死已經很遠。
六地菩薩雖常能具足,還需要加行來引發,而七地菩薩則能上一剎那入定,下一剎那出定。七地圓滿方便波羅密,方便為般若所攝,是從般若所起的大用。

 

六地的般若為根本智,重在證悟空性方面,七地以上的,為后得智,重在教化眾生方面。


七地菩薩,修習『方便』波羅蜜,要做到方便善巧,要能「平等」。要常行慈悲喜捨-慈,要平等;悲,要做到方便;喜,要誠懇,誠心去做;捨,就是放下。七地菩薩的修養,在已經做到極難勝地、現前地之後,進一步的,還必須要使得這種修養,讓任何人都可以去體會到。而且,這種修養還要能夠成為一種典範,讓他人可以照著去學習、效法。
十二因緣,緣起的理論,聲聞果證。


菩薩八地,是不動地。

一登此地,煩惱斷盡,不為煩惱所動。

就是增上位,就是如如不動。第一個「如」是圓滿,第二個「如」是究竟,要圓滿還要究竟,才是達到不動。圓滿表示沒有缺失了,它是到達一個整體的圓滿,就好像一個球那樣的圓滿,那就是究竟了。八地菩薩修習『願』波羅蜜,一為求菩提願,一為度眾生願。

所謂上求菩提以度己,下化眾生以度人,時刻現起,無有間斷。

菩薩九地,是善慧地。就是說此地菩薩的智慧,要能達到任何表現的時刻都是利益的,沒有傷害的,這才叫做「善慧」。像四地菩薩的「燄慧」,只是顯現的一種力量而已。而「善慧」這種力量的顯現,要到達不會發生任何的傷害、後遺症、或者是缺點。它的結果只有利益,也就是所謂的饒益功德,這就是善慧地的境界。九地菩薩修習『力』波羅蜜,一為思擇力,一為修習力,基於思擇與修習的功力,所以能恆久度化眾生而無礙。
九地菩薩圓滿力波羅密,力有兩種,一是思擇力,屬於理解方面的,一是修習力,屬於實踐方面的

 

二者合一,則解行相應。


菩薩十地,是法雲地。十地菩薩修習『智』波羅蜜,入此聖境的菩薩,具足了廣大的教法功德力。就像是天上的濃厚雲翳,能做大法雨,而普利群命。前面所說,表現出來的力量都是有利益的,不會有傷害的,在這裡,這樣還不夠。菩薩進入到法雲地,此時所表現出來的,這種佛的饒益功德的力量,要像那雲一樣。所謂的「法雲」,就是當什麼地方需要雨水的時候,它就下適度的雨,來滋潤大地,而不是過多的雨。法雲地也就是說,這時菩薩所表現出來的道德修養,要能夠滋潤眾生,普雨天下。
十地(法雲地),圓滿智波羅密,以佛法之雨滋潤眾生,以慈悲之雲隱蔽萬物。

 

一登此地,十方諸佛都為其灌頂,預祝即將入于佛位,所以又名灌頂位。十地的最后心,就成佛了。

 

 


學佛是要能夠獨立修養,然後正勤、精進。學佛人自己本身要具足自主、自行,雖然旁邊有善知識的引導,但不一定有可資依賴的維護。一旦走上了菩提之道這條路,就要靠自己了,不能一直想要依靠善知識,有依賴的心。

事情,有因必有果,修行亦是如此,努力多少,收獲多少。不要小看生活上的點點滴滴,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就是未來自己要去承受的,我們現在所承受的,也就是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造成的。所以,要常常省問自己,我的習氣有沒有減少,面對人與事的問題,我有沒有辦法愈來愈冷靜地去處理,於身體的體力負荷上,我有沒有能夠愈來愈能負荷愈多。如果,我們現在所有的行為,都是在清淨過去的業,都是在累積善的、好的資糧,這樣不就是在行菩薩的行為和修行了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