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与评价
(2017-07-20 14:10:34)
标签:
混合学习教育专业发展 |
分类: 核心素养 |
自从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以来,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核心诉求“培育什么样的人”成为学术界乃至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各国或地区推进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时,多以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与反馈系统作为重要抓手;核心素养的评价可以依托形成性评价、统一考试或教育监测、行业资格证书等形式来实现。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秘书长Andreas
Schleicher曾指出:“过去,有文化”主要指能阅读,用来处理一套完整的编码知识体系的技术技能每个人往往只需要学习一次就可以运用终身。今天,“有文化”意味着会学习,更多地是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与各种各样的情况下能够识别、理解、阐释、创造以及交换知识的能力和动力,包括处理歧义、解释和解决不同信息间的冲突。前一个语文“有文化”,指的是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话,后一个“有文化”,指的是语文素养。
在知识教学时代,以“字、词、句、语、修、逻、文”概括语文知识素养,后来以“听、说、读、写、思”概括语文能力等等。进入“语文素养”时代,除了照例包括知识、能力之外,还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
伴随着时代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也产生了许多现代关键素养,如全球意识、国际理解、跨文化素养、信息技术素养等。不管是基于哪种理论框架,都要兼顾到传统基本素养和现代关键素养。
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联盟研究确定了交流、合作、批判地思考、创造力四项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结合信息时代的特征,提出了信息、媒介与通信技术素养,以及适应时代的生活与职业素养。这些素养的培育又是通过提出五大学习内容体系来实现的,这五大学习内容体系包括:全球意识、公民素养、理财素养、健康素养、环保素养,这些实质上也是21世纪学生必须培养和发展的基本素养,它们是通过渗透到“英语、阅读与语言、语言、艺术、数学、经济、科学、地理、历史、政府与公民”等核心学科的内容学习中来得以实现。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测评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四维结构”:1.知识与见识;
2.能力与思维;3.思想与信仰;4.人格与个性。
一、知识指理论知识。见识指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中积累的社会见识和日益扩大的视野等实际知识。
二、能力与思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思维方法、思维过程、思维品质三个方面努力,使思维既有深度、广度和速度,又有科学性,以及正确的价值倾向。
1.思维方法,包括哲学思维、政治思维、经济思维、文化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等。
2.思维过程,包括思维的起点、中间环节或路径和终点。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找准思维的起点,优化思维过程,用好思维路径,指向思维终点,使学生思维规范,逻辑性强,推理过程清晰、完美。
3.思维品质,是指思维的客观性、独立性、系统性、严谨性、辩证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等。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完善性,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把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统一起来,增强思维的周密严谨、圆慧通达。
(二)实践能力
(三)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胡向东
语文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考查原则与路径 中国考试 【J】
2017.7 p58-p65
金本德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测评 中国考试 【J】 2017.7
p66-p69
前一篇:教师个人知识“新视界“”的融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