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2024-12-26 11:07:54)
标签:

川渝自驾行

拜水都江堰

松茂古道

玉垒关

西街

分类: 气象万千
(2024年8月15日摄於四川都江堰)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出了二王庙,我们徒步松茂古道,过玉垒关,进宣威门,走西街,过南桥,回到南桥广场。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松茂古道  松茂古道也叫茶马古道,在古代是成都平原通往阿坝藏羌地区的唯一通道。东起玉垒山脚,西至阿坝州松潘县娘子岭,全长320公里。早在距今2000多年就已经开通繁荣,为沟通汉、藏、羌族等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950年后,随着“成阿公路”的修通使用,古道逐步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仅剩都江堰城西玉垒山脚至二王庙一段近2公里的路段保存完好,风貌犹存。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松茂古道揽客的轿夫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玉垒关 玉垒关又名“七盘关“,是古代屏障川西平原的要隘,也是千余年来古堰旁的一处胜景。玉垒关早在三国时期就已作为城防,不过那时非常简陋,真正意义上建关是在唐朝贞观年间。唐朝与吐蕃之间一直是战争和和平交替出现的局面,唐朝便相继在川西和吐蕃接壤的通道上设置关隘作为防御的屏障,玉垒关就是在此背景下于唐贞观年间修建的重要关隘。这道关口象是在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之间加上的一把锁,被誉为“川西锁钥”,为保证成都平原的和平稳定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玉垒关上与山接,下与江连,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易守难攻之地。不过在和平时期,打开关口,我们仍可领略过去茶马互市集散地的繁荣景象。关门上还有一副楹联:“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远派,水光清绕岸东西。”这副楹联描绘玉垒关景色:玉垒关耸立在岷江之滨的玉垒山上,可与对岸的青城比美,平分两岸景色;岷江源远流长,波光粼粼,清幽之气环绕江岸东西;玉垒关,掩映在水光山色之中,极富诗情画意。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玉垒关居高临下看都江堰渠首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西街 西街上平下陡,宽不足丈。东起南街,西至宣威门山脚,与伏龙观隔江相望,是历史著名的“松茂古道”起点,也被誉为茶马古道上的第一街。街道以古色古香的石板铺设,两侧建筑多为一至二层木制结构,风格统一,具有典型的川西地方特色,较为完整地体现了清末民初历史风貌。放眼望去,数以百计的小店齐聚在这里,美食、民宿、茶舍......应有尽有。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西街看伏龙观与宝瓶口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川渝行:拜水都江堰(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