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6日桂林象鼻山)
象鼻山简称“象山”,位于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因其山形酷似一只站在漓江边伸长鼻子饱饮江水的大象而得名。山呈东北走向,长约180米,宽约100米,相对高度50米,海拔约200米。
象鼻山以其独特的山形和悠久的历史成为桂林城徽标志。位于象鼻与象身之间的水月洞内留存摩崖石刻50余件,是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名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镌刻洞中。水月洞与水中倒影宛如一轮明月,自古有象山水月的美誉,宋代蓟北处士有诗赞:“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相传,这象鼻山是天上的神象变化而成。它原是为天帝驮宝瓶的神象,给天帝当坐骑。有一年,神象随天帝外出征战,战况异常激烈,很多天兵天将都受了伤,神象也为了保护天帝而负伤累累。到最后,天帝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伤痕累累的神象在战斗中与天帝失散了,病倒在桂林。正当大象生命垂危的时候,一对名叫向公、向婆的桂林老人搭救了它。向公、向婆及附近善良的村民从漓江里的鲤鱼精那求来了它的胡须,制成充满精气的米粉,伴以清澈的漓江水来喂宝象。宝象慢慢恢复了健康。当时的桂林漓江,水中妖精经常兴风作浪,时有洪水暴发,弄得村民们的房子、农田被淹,苦不堪言。神象多次下漓江,降服了一众水妖,帮助农民们耕田劳作,疏通水道。在宝象的帮助下,桂林的老百姓都过上了幸福安定、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而神象也很喜欢跟桂林百姓在一起的日子,而决定不再返回天庭。久而久之,神象化成了象鼻山。远远望去,象鼻、象身处处分明。山上那座瓶形小塔,据说就是天帝赐予的九转镇妖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