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滨江文化园——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独立苍茫(四)

标签:
滨江文化园长沙博物馆湖南名人书法胸次诗书齐白石、沈从文 |
分类: 长沙记忆 |
湖南士人立身于世,首重功业。经世致用之余,文章道德而外,乃游于艺。故丹青书法,确为余事,鲜有以此引类连朋、啸咏林下而成地域性文化现象者。因此,三湘士人,从小即以博取功名为人生目标。做一个纯粹的文人,甚或一个纯粹的艺术家,玩味性灵趣味,并发而为诗文,或寄情于笔墨,对于湖南人来说,确实有些奢侈。不惟奢侈,而且可能有道德上的瑕疵,并不见容于湖湘理学。
所以,明清以来,湖湘地区并未形成地域性的书画集团和流派。齐白石中年北漂京华,终老北京,被归于“京派”。他至死认为自己首先是个诗人,诗第一。盖因诗较之于书画,乃为士人当家本事。曾熙浸淫北碑,乃因为碑学属于“金石学”,为朴学之基础。沈从文后半生不再写小说,乃全力从事于博物学之研究并勤习书法,除了政治环境的原因,也同其湖湘学人的基因有关,要做经世济用的学问之人。
这次展览中的几件学者文人书法,如王闿运、黄自元、王先谦、张百熙、郑家溉、章士钊、郑沅、沈从文的书法,除了书卷气,无不细筋入骨,萧散廉断,筋立骨中,绝劲傲兀,绝无半丝文弱气息掺和其中。这同“湘人书法尚筋骨”是一脉相承的。
湘人书法,还表现出只有湖湘文化才有的王霸之气。明清以来湘人书法,大都出入于碑帖之间,从王帖筑基,及长,必溯碑学,大多以颜真卿为鹄的,崇尚气势的雄伟腴美,字形端正,行笔硬朗。如杨度之弟杨钧行书轴《旧作七言律诗》,骨壮气雄,外方内圆,有一股强自按捺的英雄气鼓荡字里行间。湖南很多人善榜书,尤工擘窠书,在在表现出湘人勇于任事、敢于担当、独立苍茫、舍我其谁的气概。谭延闿、谭泽闿兄弟的擘窠榜书,有文武张弛的恢廓气象,正大雍和,有大生机蕴藏于点画架构之中。曾熙、熊希龄、齐白石的字,都有这么一股生气贯注。这股生气,有书生之文气,但更多的,确实是与生俱来的王霸之气。曾农髯、齐白石一生布衣,也挥不去这股王霸之气。
沈从文(1902—1988)原名岳焕,湖南凤凰人。20世纪20年代末参加新月社,主编《红黑》月刊、《中央日报》文艺副刊。30年代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先后任教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主编《大公报》、《益世报》副刊。1949年后任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持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亦擅文物鉴定。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号孤桐、秋桐,湖南长沙人。清末任《苏报》主笔,倡导反清革命,入华兴会。后留学日本、英国。民国后任参议院议员,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大学校长。1924年任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1949年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职。工诗善画,兼擅古文辞章,学宗桐城。
徐棻(1811-1896)字芸渠,湖南长沙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选庶吉士。晚年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在岳麓、城南两书院主讲达25年,学子遍及三湘四水,著名弟子数以百计。工书法,有《鹿鸣雅韵》《頪璧重赓》及多副对联、册页、四条屏等墨稿书迹传世。
黄自元(1837--1918),字敬舆,号澹叟,湖南安化人,清末书法家,实业家。清同治六年(1867)举于乡,次年殿试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江南乡试副考官。善书法,曾临摹《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书帖,尚有《黄自元临九成宫》和《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
张百熙(1847—1907)字埜秋,号潜斋。湖南长沙人。清末大臣,著名教育家。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年(1876年)散馆,授编修。先后任山东乡试副考官、山东学政、四川乡试正考官、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祭酒、江西乡试正考官、广东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礼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户部尚书、邮传部尚书等职。
曾熙(1861-1930),湖南衡阳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中国杰出的书法家、画家、教育家,海派书画领军人物。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官兵部主事、提学使、弼德院顾问,先后主讲衡阳石鼓书院、汉寿龙池书院,任湖南教育会长。工诗文,擅书画。书法自称南宗,与李瑞清的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1915年始于上海鬻字。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谭泽闿(1889—1948)湖南茶陵人。近代书法家。字祖同,号瓶斋,室名天随阁,谭延闿之弟。善书法,工行楷,师法翁同龢、何绍基、钱沣,上溯颜真卿。气格雄伟壮健,力度刚强,善榜书。取法颜真卿,兼工汉隶。又善诗,能画。民国时南京“国民政府”牌匾即为其所书。上海、香港两家《文汇报》的报头即其所书,至今沿用。
郑家溉(1871-1944),抗日烈士。湖南省长沙县人,1871年生。曾在清翰林院供职。他以书法著名,早年专习颜真卿、怀素,后学黄庭坚,遍涉名家,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亦曾精心研究宋代辛弃疾的词章,崇尚词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杨钧(1881—1940),湖南湘潭人,字重子,号白心,晚号怕翁,自呼五里先生,斋名白心草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赴日本留学,1906年回国,先後在长沙、湘潭等地附近讲学数年。民国初年,居长沙东门外五里牌,斋号曰白心草堂,自呼五里先生。长年独居,以读书、书画、治艺、鉴藏、著述自娱。杨钧于书画、金石、诗文、均所擅长,书法造诣尤深。
符翕(1840-1902),字子琴,号石叟,别署朋石子、蔬笋居士,湖南衡阳人。清光绪间宦粤二十余年,任阳山县令,后调潮州。书法初学“二王”,继学唐楷,又学苏、米,尤工临摹,篆、隶、楷、行、草各体兼擅。其行草皆从真楷中来,而以章草笔为主,参以篆籀之意,落笔不苟,点画所至,深有意境,纯以韵胜。行书于白阳、青藤之间,别开一面。画学徐文长。篆刻以汉印为宗,而不为其法所囿,苍劲深厚,逼肖汉人,与吴赵并世。子符铸,亦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