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岳麓书院,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赫曦台。南宋乾道三年(公远1167年),著名理学家朱熹从福建来到岳麓书院,与当时另一位著名理学家,岳麓书院主教张栻(山长)进行学术交流,两位名家经常相约登岳麓山观日出,每当看到朝阳光芒四射,朱熹就对张栻说“赫曦”(就是日出光明炎盛的意思),他俩于是把观日出的地方命名为赫曦峰,张栻筑台,朱熹题“赫曦台”,后来台毁。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山长罗典在大门前建筑前台,道光元年(1821年),山长欧阳厚均发现朱熹“赫曦台”碑原迹,为缅怀圣贤,改前台为赫曦台。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修缮,它呈“凸”字形结构,是典型的湖南地方戏台。拾级而上,可以看到台左右两壁檐上还保留有清乾隆年间修建时的戏剧故事雕塑,左边有《拾玉镯》,右边有《秋胡戏妻》等到较具有艺术价值的雕塑,可见,当时的书院的师生除了清苦的学习外,还有丰富的课余活动,儒家士人既严谨又闲适的思想也略见一斑。台左边墙壁上近丈高的“寿”字,此字用二笔写成,形如龙蛇盘绕,柔中带刚,非一般人所及,所以被人们传为仙迹。关于此字的形成,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在书院举行重赴鹿鸣宴宴会(鹿鸣宴指古代的地方官宴请科举考试中的考官和中试的学生的宴会,因为宴会上通常都演奏《诗经鹿鸣》从而得名。重赴鹿鸣宴是指鹿鸣宴六十年后而举行的宴会),这天,达官贵人、科场举子云集岳麓书院,大家谈古论今,吟诗作赋,热闹非凡,正当兴头,一位身穿青布青袍,脚着草鞋的老道人来到院内,自称前来赴宴,那些士人见来者只不过是一个无名老道,便不是很善意地叫他先写几个字,道人当然明白其中之意,随手拿起墙边的扫帚,伸入黄泥水中,将扫把一举,唰!唰!两笔写下丈多高的“寿”字,然后把扫帚一丢扬长而去。院长罗典在惊叹之余曾托人寻老道人,但不知下落,后来罗典在右边的墙壁上补书了一个“福”与“寿”对称。大家现在看到的“福”字用一笔写成,笔力强劲,形如猛虎下山。“福、寿”二字如龙腾虎跃,暗含岳麓书院是藏龙卧虎之地。
赫曦台是岳麓书院中的一处人文胜地,对我国古代文人和近代湖湘名流均有一定影响。著名理学家朱熹和张栻曾写下了《登赫曦台联句》这样的哲理诗篇,寄托了他们探索宇宙、人生的理想和共同志趣。
朱熹:泛舟长沙渚,振策麓山岑。
烟云渺变化,宇宙穷高深。
张栻: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
1955年6月,毛泽东回湖南视察,由好友周世钊(时任湖南一师校长)陪同,重游岳麓。周世钊写了《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七律一首,呈送毛主席。同年10月4日,毛主席给周世钊回信,信中说:“奉和一律,尚祈指正。”在这首七律中,毛主席表达了时近三十年之后再返长沙、重登岳麓赫曦台的豪情壮志。全诗如下: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仍依旧,城外鸡虫事可衰。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台前银杏参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