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院大门 人潮汹涌)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清风峡口,“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孕育了博大精深,广袤无垠的湖湘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彭龟年、游九功、胡大时、吴猎、王夫之、陶澍、彭浚、贺长龄、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刘长佑、曾国荃、刘坤一、刘蓉、郭嵩焘、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锷、陈天华、熊希龄、杨昌济、范源濂、程潜……一批批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
在中国的书院史上,岳麓书院可谓声名显赫,它与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睢阳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并称中国四大书院。无论是历史或影响,岳麓书院都堪称四大书院之冠。书院之前,东晋陶侃在这里建杉庵,唐代修道林精舍于此,裴休、杜甫、沈传师、刘长卿等都曾在此开舍结庐。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1001年(咸平四年),又由知州李允则向朝廷请以国子经籍。宋室南渡后,书院罹遭兵火。后于1131年(高宗绍兴元年)修复,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张栻二人在书院主持讲学期间,书院规制一新,学生达1000人。当时有民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道林寺在书院左,为唐宋时长沙名刹,今不存),更有“座不能容,饮马池水立涸”的盛况,是岳麓书院的全盛时期。史籍上还把岳麓书院称为“潇湘洙泗”,将它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提。1276年(恭帝德佑二年),元将阿里海牙兵毁书院,1286年(元世祖至二十三年),郡人学正刘必大才又重建。此后,数经兵灾,屡经修复,到清康熙(1662-1720)年间,书院又有大的复兴。康熙以“学达性天”四字赐给书院。乾隆(1736-1795)年间,又重振旧观,奠定了现在书院的规模,乾隆皇帝亦赐书“道南正脉”匾额。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岳麓书院全景图)
岳麓书院历史上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是明清遗构,它们体现了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特有的三大事业,见证了书院千年的历史沧桑。上世纪以来,经过几次大修,一些毁于战火的建筑得到了重修。岳麓书院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并先后恢复重建设了延宾馆、文昌阁、崇圣祠、明伦堂及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张栻、王船山、罗典等的六大专祠建筑原貌,清代书院中的园林和书院八景也全部得到恢复。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
书院大门始建于宋代,现存大门是明朝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建造的,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进行过翻新,是五间单檐硬山和三山屏墙结构。大门两旁有一块汉白玉鼓形上马石,它的正面是三狮戏珠图,背面是芙蓉锦鸡图、荷花鹭鸶图,此物相传是岳麓书院的著名学生曾任两江总督的陶澍严惩贪官曹百万从曹府搬来献给母校的。大门正上方,悬挂着宋真宗“岳麓书院”御匾。宋真宗是宋代第三个皇帝,善推行文治政策,1015年(祥符八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书门额,书院因之名声大振。大门两旁有千古名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相传嘉庆年间,书院进行大修,门人请山长袁岘冈撰写对联,山长以“惟楚有才”嘱诸生应对,众人苦想不得结果,贡生张中阶至,脱口答道:“于斯为盛”。对联正是岳麓书院千百年来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

(从爱晚亭俯瞰岳麓书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