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五元平衡
五元平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691
  • 关注人气:7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新的膳食宝塔——王唯工《水的漫舞》连载

(2019-01-10 09:37:11)
标签:

膳食宝塔

塑身计划

酸性体质

二氧化碳

真正元凶

分类: 王唯工著作

 5.新的膳食宝塔


 目前流行的健康营养圣经,为了执行排水塑身计划,必须做些更改。

 因为蔬菜、不甜的水果的卡路里密度低,又配合油脂一起食用,容易有饱足感,耐饿,而实际吃人肚中的卡数并不多,以此为主要食物很容易控制食欲,不知不觉就降低了食用卡路里的总量。而油脂类可用来作为主要燃料的来源,减少二氧化碳及氨等毒素。尤其在夏天,更可使身心凉快,皮肤清爽(参见图52)

 隔三差五喝些小酒也是很好的,但请少喝啤酒等充满二氧化碳的酒。啤酒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我们很少听到红酒肚、白酒肚、威士忌肚。

 其实吃太多盐也是引发水肿的另一个可能原因。大家都知道要少吃盐,可是又吃很多药,西药多是含钠或氯的盐,药吃多了等于盐吃多了,这也是不可不留意的。

 

 淀粉及蛋白质可否同时吃

 当我完成了这个消水肿塑身食典,赫然发现,这与西方经常推崇的地中海地区食谱有很高的相似性。这个地区的人少有心血管病,最近也发现这种食谱可以减少或延迟老年痴呆症,甚至缓解癫痫症。而此食谱主要为蔬菜、水果、橄榄油,。配合少量的肉及鱼。

 让我们先搜寻一下目前已有的理论,在食物的理论中,减肥最热门,接下来是去酸性体质排毒消除自由基,等等。

 在食物的理论方面一百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要消化碳水化合物,尤其是淀粉类的长链,碳水化合物需要碱性环境。而分解蛋白质则需要酸性环境。在我们的消化道中口腔是第一站,唾液在此分泌,唾液是碱性的,主要的功能是分解淀粉,例如米饭、面、玉米等淀粉成分高的食物,所以细细地咀嚼,对这些食物的消化是很有帮助的。唾液中也有一些分解蛋白质的能力,但与胃液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胃是个狭长而大容量的器官,自贲门经食道引进食物,与胃液混合。胃部的平滑肌会按照胃的功能,将食物混合运送慢慢地由幽门将食物送到小肠去,到了小肠才是营养品吸收真正的开始。此时胰脏及肝脏分泌的各种消化酶,以及小肠本身的小肠液,才是功能最高的消化液。所有口腔及胃中没有充分分解的淀粉或蛋白质,都在此充分分解。而脂肪也由胆汁打散为小颗粒,变成水溶性,以利吸收。这个长度约6米的小肠,将食物由细小的手指状突出物沿途吸收。由于小肠的吸收能力很强,很多营养专家常常忽略了每个人在各种营养素的吸收能力上,其实还是有差别的。

 在食物的建议上,因为淀粉、醣类的分解适合碱性环境,而蛋白质的分解则适合酸性环境,所以许多专家都主张不要同时吃淀粉及蛋白质,认为这会延长食物在胃中的停留时间,甚至引起淀粉发酵。这个现象在大量同时食用糖及蛋白质时,可能真的会发生;甜豆浆、甜的芝士蛋糕,如果一下子吞下了很多而不在口中多停留一下,常会使胃部冒酸,而产生不适。但在一般情形下,许多食物一起混着吃,多咀嚼一下,就不该有大问题

 

 食物的酸碱性是重点吗

 食物的酸碱性则是另一个讨论已久的问题。蔬菜是碱性,肉类是酸性,这几乎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是多吃肉类,血液真的会变酸吗?这个问题却一直没被认真回答过,也没有实验直接证明。一些碱性食物的广告总是告诉我们,哪些食物是碱性,哪些食物是酸性,但究竟是如何判别的呢?我找了很久,仅能找到的证据是由这些食物的灰渣(ash)酸碱性来推论,也就是将各种营养成分抽走之后所剩下的成分。而所谓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似乎皆由此推论而来,其实这些灰渣大多由大便排出体外了。

 倒是酸性身体可能对健康的伤害,的确提出了许多合理的警讯:例如消化不良、胃肠不适、水肿、口气不佳(口臭)、耳朵感染、喉炎、头发干或出油、青春痘、狭心症、痔疮、盗汗、内分泌失调、呼吸不顺、各种肿痛、经痛、肛痒、红眼、眼痒,、指甲易碎变薄、皮肤油或干、失眠、关节疼痛、头痛、身体发痒、呼吸急促、口腔过敏、注意力不集中、头昏脑胀、晕眩、下半身肥胖······几乎所有能想到的轻微病痛全被包括了。

 而专家建议的处方,除了他们的食谱及秘而不宣的方法(要付钱才告诉你)之外,比较通俗的大约有下述几个方向:

 (1)多喝水。这会促进身体的基本功能自行平衡酸碱度。

 (2)少喝咖啡、茶,尤其是汽水等酸性饮料。

 (3)避免食用有防腐剂、色素等添加物的食物。

 (4)避免人工甘味的成分。

 (5)经常多吃坚果或蔬菜,最好想到就吃,当零食吃。

 (6)呼吸,用力地呼吸。

 (7)以正确的规则混吃食物。如上所述,以避免淀粉酸化。

 (8)避免心理压力,学会开解自己的心结。

 但是真正身体体质酸化的原因,却没有触及。

 如今我们发现,二氧化碳才是酸性体质的真正元凶。再回头看看,这些碱性专家所提出的警告,似乎不是空穴来风,而所提出的处方也都与减少身体内的二氧化碳或排除二氧化碳到身体外的想法不谋而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