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饮食的四大原则——王唯工《水的漫舞》连载

(2019-01-04 16:29:42)
标签:

饮食原则

卡路里密度

纤维素

脂肪

碳水化合物

分类: 王唯工著作

 2.饮食的四大原则


 饮食不要过量

 我们吃什么不是问题,吃多了才是大问题。几亿年来的演化,我们已能适应短期的饥饿,吃不饱不会生病,但是吃撑了一定生病。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饮食的总热量。

 如何让自己的饮食不过量,在这里提出两个要点:

  (1)每个单位小些

 日本人在这方面特别聪明,一个盘子只装两小片生鱼,一个碗只装两片小黄瓜,加上夸张的装饰,看来丰富,份量却很少,吃了七八盘;也没有摄人几卡的热量,心中却觉得已经吃了七八碗了。

  (2)卡路里密度低些

 食物中每单位体积中的卡路里密度低一点。卡路里密度最低的食物是赤菜,尤其是叶类的;其次是糖份少的水果。这两种食物是可以尽量多吃的,因为热量的密度很低。重点是如何让它好吃。聪明的建议是以饱和油来热炒青菜,并加入各种开胃作料,这种素菜好吃,耐饿又有油脂,有多重的好处。而水果也可加些芝麻、坚果粒、橄榄油、酱汁,让它更丰盛、好吃。同时增加了不饱和油脂,可以耐饿。

 所有的食物都尽量配合纤维素,这种只有好处、没有任何坏处的食物,可以用来降低卡路里的密度。

 

 绝对不吃剩菜

 这是家庭主妇、主夫的坏习惯。其实剩一口、剩半盘,都不要吃,丢了合算,否则只有等着去减肥,减一公斤肉要花几万元。再不然,剩菜隔餐再吃,不要急着一餐全部塞进肚子里。

 

 提高饮食的品味

 我们宁可提高饮食的品味,.不要增加饮食的份量。人穷吃少点,正好省钱,我就常常以此自娱自嘲。有钱更不要吃多,显得自己不高贵。什么美味食品都可以吃,金玉良言是细嚼慢咽,浅尝即止。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固然过瘾,那总是年少的轻狂,也是少年人才能有的豪气,因为年轻,有本钱挥霍。有教养的您要多学法国人,尤其是法国女人,吃得少、吃得好、吃得巧、吃得妙

 

 减少二氧化碳(废气)的产生

 减少二氧化碳,也就是减少不需要的热量的产生。在夏天要特别注意

 

 我们的身体为了抗热,气温上升一度所花的能量,约为气温降低一度时的三倍;所以热死的人很多,而冷死的人相对较少(参见图5—1)而二氧化碳更是全身各处都生产的,只要还活着就要用能量,为了供应能量,就会产生二氧化碳及热。既然不能避免二氧化碳这个毒素的产生,只能用减量的策略。以下几点尤其需要注意:

 (1)不喝碳酸类的甜饮料。这是雪上加霜。碳酸类的甜饮料是我们所能想到的最糟糕的食物。

 (2)不吃加了大量精制糖的食品。这是卡路里密度最高的碳水化合物。

 (3)食物分类中,多吃脂肪,少吃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精制的碳水化合物,例如蛋糕、西点、面包等低筋面粉加发粉类食物或精制白米。

 多吃脂肪是增加体力非常有效的策略。以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燃烧做比较,脂肪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减量约30%,一下子身体就干爽轻松,各种小毛病都能在两周内明显改善,因为体力可用来支援各种生理需要,而不是排毒——送走二氧化碳及散热

 在实施这个二氧化碳减量计划时,第一要控制饮食总热量。蔬菜以牛油、花生油、猪油等饱和油热炒为主要充饥的元素,再加上一些作料,如各种酱、咖哩、小鱼干、柴鱼、豆豉甚至鸡汁等,或其他调味料,会变得非常好吃。但是不需热炒的食物,如沙拉、凉拌、沾酱等,就要使用如橄榄油、蔬菜油、麻油等不饱和油。用不饱和油炸、煎、烤、热炒都是最不好的,会产生转化油,这是所有油脂中最危险、含有致命毒素的。多吃坚果也很好,可以作为不饱和油的补充。不甜的水果可以不计热量,但其他饮料、零食、加到菜中的油、甜汤、甜的水果,都要像主食一样估算一下。多吃一分油脂,就要减三分米饭或二分面

 为确保正确地执行二氧化碳减量计划,要每天量血压,也要量体重。如果本来就胆固醇过高,则少吃含胆固醇的油,并请追踪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胆固醇——在血中的含量。如果坚持执行二氧化碳减量计划,在一个月内,高血压都会明显下降。体重在半个月内会减少半公斤以上,尤其是腹围大的人。但如果血压不降反升,第一个要考虑的是饮食摄取总量是否超标了。可能是你的吸收力太好,也可能是你估算错了食物热量,还可能是你偷吃了甜食,多喝了汽水。如果都不是,血压不见降低,体重也不见减轻,你只好放弃这个计划,恢复你原来的饮食习惯吧!

 赤菜学名海萝,南方也叫胶莱,北方俗称牛毛,为一年生红藻。藻体呈圆柱形,叉状或不规则分枝,中空,紫红色,样子别致,宛如一朵朵紫红色的小绒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