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与季节的关系
古书常说春弦、夏洪等等,我们在实验上都看得到。这个逻辑是什么?我们现在不要再去背原来那些口诀,以前的人是懂了以后再去背口诀,去帮助记忆。如果我们只是背口诀而不懂原理的话,就会害死人了。我们现在对四季脉的变化必须换—个角度想,由循环的原理去想。
体温与四季治病:冬补肾、夏补脾、春补肝、秋补肺
为什么古人说冬天要补肾?冬天的时候天气冷,所以血循环一定要往里走,来维持温度的梯度,所以只能把内脏弄得热热的,体表不能热。假如体表温度很髙的话,散热就会散太快了,这是一个传热的问题。冬天的时候,最好体表温度只有20,内脏却维持在37,否则新陈代谢就不能维持了。然后我们再穿很多衣服,避免外界温度太低使得身体不断传热出去所以到了冬天,我们的血循环一定集中在内部,不能到体表。这时候治肾的病最好,因为肾经本来就在身体的最内侧。原来还要归经的药,现在就不用了。血通通往骨头跟内脏走的话,吃了补肾的药自然就补到了,所以冬天补肾的话很快,一下子就补起来了。
到了夏天就要反过来。内脏的热散不掉,所以血循环通通散到体表来,都在腠理,所以这时候摸自己的皮肤,一定感觉热热的,还要吹电扇。体表最好有38,好把身体里的热都散出来,因为外面的气温已经是36、33
了。我们的体表只好很热很热,假如体表很冷,外面的温度还往体内跑,里面的热怎么散得掉?因此血必须往外走。因而这时候脉就会比较洪了,
因为血在体表走,而且走得很快。但是这个时候对心脏来说其实是身体较柔软,因为温度高、组织都较软,弹性好、阻力小,所以对心脏的负担比较小,血行会比较强,假如心脏有什么病,这时候治比较容易。
脾与心脏相似,也与体表之气有关。因为第3谐波(脾经)、第6谐波(胆经)、第9谐波(三焦经)相生,而第9谐波为腠理之气,所以消暑之补品多为补脾,因为这样才能气往外散,循环往体表散热。春天刚好是里外交会的时候,不里不外,所以治肝、治肺很好。
这样子四季的脉我们就都懂了。去背那些春脉弦、夏脉洪什么的,不如仔细想背后的逻辑,血循环的分配一定要根据这个循环,体温才能维持,人才能活得很好。血分配是这样的状态,因此我们根据时令来治病就好了,不用去用药引,否则可能引了半天引得好累,还不一定有效果。这时候善用补药,补药自然就会去你要它去的地方了。这就是四季治病的逻辑。
在一个很凉快、微冷的地方,夏天也一样可以治肾病。血循环是随着温度、季节改变的,《伤寒论》适用的环境一定是北半球,到南半球就反过来了,春夏秋冬跟我们颠倒。
春天补肝、秋天补肺,这是我们的脉指导的,肺跟肝都是半里半外,肾是最里面的,心脉跟脾脉都是最外面的。
预防四季病与保护、强化体质
冬病夏治是要我们预先治疗,也就是预防医学的逻辑。臂如说一个人容易咳嗽,那是秋天发的病,医生会说夏天就不要吃凉的东西,从夏天开始保养,秋天就不会发作。然而真正的治疗时机不见得是那个时候最好,基本上只是预防的逻辑。身上所有的地方,暖一的部位血循环一定比较好,冷一时血循环一定比较不好。但如果身体好,就不在乎这一。古人说让小孩子穿少一点,刺激他御寒的能力、增强抵抗力。假如这个孩子很健康,给他刺激确实能让他更健康;但是假如他本来就弱的话,就要保护他。就像年轻人跑步,是在刺激心脏,但是如果有心脏病的话,还可以这样跑步吗?又好像外国人的小孩长年穿短裤,如果这些孩子的气很足的话,如此当然可以刺激他,让他更强。所以说,这个问题事实上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小孩子的身体很好,还给他穿很多的衣服,反而促使他长大以后更容易生病。但是假如他已经很弱,在咳嗽了,还不给他穿衣服?当然要先让他穿暖一点,先把身子保养回来再说。重就是在健康的状态的时候,可以让他接受刺激,尤其是小孩子。老人家当然没办法,气血都已经衰了,再刺激,心脏就会报销了。不过如何照顾要视小孩子的体质而定,不要过度保护他,过度保护的话绝对是伤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