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就是一种“共振”——王唯工《气的乐章》连载
(2018-02-12 10:59:15)
标签:
中医气共振经络循环 |
分类: 王唯工著作 |
气就是一种“共振”
西方研究循环理论的学者认为,循环系统控制的是血液流量,而血是利用动能往前冲的。但事实上,血液循环中的动能只占总能量的2% ,演化过程中会有这么没效率的设计吗?身上只有2%的动能可以利用来支持血液循环,剩下98%是位能。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去深究这些基本的问题,才能跳出西方循环理论的窠臼。
位能是血管壁上的弹性位能,如果认为弹性可以促进血液流动的话,就要能提出一个机制。现在西方学者所提出来惟一的机制就是流量理论,位能对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上升主动脉180°的转弯就是为了将动能变成位能,并没有维持动能。要维持动能事实上是很难的,就像打棒球,球飞过来时你必须以两倍以上的力量才能把球打回去,而且无法保持与原来一样的速度。升主动脉并没有办法提供这个力量。所以它只是担任把心脏输出的动能转化成动脉血管上共振的位能——“气”——而已。
气感与神经
中医理论中有一些所谓的“气感”效果的说法,例如“烧山火,透天凉”
。像这类的变凉变热的机制为何?当人体循环从好变成不好的时候,其过程会有从痒、酸、痛变成麻、木的五个阶段,所谓的凉热只是在这些过程里面的另外两种感觉。在这五个状态里,当我们用针灸来调整循环的时候,人体部位就可能会从一个状态跑到另一个状态。这些麻痛痒是从何而来的?
为什么会有麻、痛、痒的感觉?当然是从神经来的。为什样的神经会让你痒?什么样的神经会让你痛?我们要这样去想问题
,不能只是认为酸麻胀痛是针灸的针感。如此不可能找到问题的根本。我们所有的感觉都是从神经来的,但是神经为什么要给我们这种感觉?神经有没有感觉?我们必须要探讨这类问题。人的神经有大条的、有小条的,如α
、β
、γ等由大到小的种类。人一开始缺氧时,第一个不工作的神经一定是最小条的,
因为要它维持它的细胞膜电位最困难,所以第一个不工作。接着越来越大条的神经才开始应。等到痛、痒感觉都没有了,运动神经还是会工作,因为动作都是由大条神经在主管的。等到神经完全都不会动,那就严重了,表示连
α神经纤维都无法动作了。在缺氧状态下,一定是小条的神经先开始失去功能
。从这个角度去想,才能想到事情的根本,光考虑酸麻胀痛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中医针灸所谓酸麻肿胀的感觉,每个人都不太一样。如果针对了,这些感觉应该循着经络走。至于说酸麻胀痛哪种感觉比较好,则没有定论,本身也没有意义。譬如说一个部位开始生病的时候,是有几个过程的,一开始有一点点痒,是缺氧的
先天基因与后天气血
所谓基因的病没办法治好,是因为基因少了一段,没有办法补回去。现在西方医学已经能够将一段基因包装之后打回细胞内,但是疗法还没确认。如果给你吃点中药、针灸针灸,使得循环变好,难道基因就会因此长出来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只有在疾病是因为身上某些细胞缺氧造成没有功能,而不是缺乏某段基因的时候,我们才有办法治疗。“科学”就是要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要定义的很清楚,否则就不科学了。要知道补气是不可能治疗营养不良的。没有维生素还是非得吃维生素不可。当然有些维生素身体自己会制造,那些身上不会制造的,例如特定的氨基酸,还是一定要吃进去才行。每一种病都一定有它的来源,我们能处理的是后天的、气血的问题。把十大死亡原因搬出来看,几乎都是这类的疾病。有人说自杀与意外也跟循环有关,是因为脑部循环不良才会想不开。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抑郁症是脑部循环不良缺氧所造成的;意外也是,缺氧打瞌睡就可能会撞车。假如身体状况好好的,开车应该不容易撞车。所以说十大死亡原因都与循环有关也并不过分。我们能长大成人,就应该不会有什么严重的遗传病。所以过了15岁来看病的,应该大多是后天的疾病。15岁以前的疾病我们不敢说,像是早老症、免疫缺陷症等,通常活不到15岁,等过了 15岁才来找医生看病的,好的中医应该都要会看,至少能不让病人恶化。
分辨可用循环改善的现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