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述要---杨秦兆虎著

标签:
《黄帝内经》述要杨秦兆虎秦兆虎无意子著作 |
分类: 中医养生 |
《黄帝内经》述要
第一,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以此体现述而不作的治学精神。对这些经典的阐释有利于奠定文化基础,厚积薄发,使我们的文化永远有一个凭借。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经典著作,并且我们对经典永远保持着一种敬意,使经典著作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本与源泉,如此,也使我们的文化自始至终有一个中心。
《论语)导读》、《V大学中庸导读》不仅加了拼音,还加了注解与导读。《论语》、《大学》、《中庸》被列入《四书五经》,自宋之后一直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今天以这种敬意与温情对待仍然是必要的,民族文化的传承既离不开这种精神,也离不开这种做法,在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事业中,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与态度。中华民族即使遇到磨难或灾难,有这样那样的不测,若还有几部经典,我们能朗朗上口地背诵下来,记在大脑里,藏在心中,用在实践,我们的中华民族就必然有复兴之日。背诵和研读经典,有熟能生巧的意义,修身养性,启迪智慧。自觉觉他,这必将对改变人生的气象具有积极作用。
第二,经典条理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读者易于把握并有针对性。诸如《自然的智慧——(老子》从五个方面解读《老子》,即信仰、常道、常名、贵生与为政。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作者提出自然经济思想,还提出自然财富与人为财富的概念,针对的正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为财富而财富,不惜以毁坏生态环境为目的的问题。我们一方面在创造人为财富,但同时在毁坏自然财富,创造与毁坏孰多孰少。难以估算。作者认为今天的增长忽略了对自然财富破坏的统计,如果细细计算,可能在很多方面是负增长。真是应了老子无为胜似有为的观点,不能不令人深思。
第三,综合性强,突出了一个“博学”的特点。有对义理类的经典著作的解读,有考据类的历史疏通,有辞章类的文学、诗词、歌赋赏析,有依据艺术独创与影响广泛等标准写成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经典选读》、《台港名家名作选读》、《中国现代诗歌经典选读》,甚至还有体现女性主义倾向的《中国女作家名篇选读》,以及渗透于我们生活各个层面的政治、经济、养生、农村、知识论方面的著述,等等,具有博通的特点。
第四,重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用另一种说法即是重在治道。举例来说,像《
两辑丛书有一些基本的特点:
第一,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以此体现述而不作的治学精神。对这些经典的阐释有利于奠定文化基础,厚积薄发,使我们的文化永远有一个凭借。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经典著作,并且我们对经典永远保持着一种敬意,使经典著作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本与源泉,如此,也使我们的文化自始至终有一个中心。
《论语)导读》、《V大学中庸>导读》不仅加了拼音,还加了注解与导读。《论语》、《大学》、《中庸》被列入《四书五经》,自宋之后一直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今天以这种敬意与温情对待仍然是必要的,民族文化的传承既离不开这种精神,也离不开这种做法,在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事业中,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与态度。中华民族即使遇到磨难或灾难,有这样那样的不测,若还有几部经典,我们能朗朗上口地背诵下来,记在大脑里,藏在心中,用在实践,我们的中华民族就必然有复兴之日。背诵和研读经典,有熟能生巧的意义,修身养性,启迪智慧。自觉觉他,这必将对改变人生的气象具有积极作用。
第二,经典条理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读者易于把握并有针对性。诸如《自然的智慧——(老子>》从五个方面解读《老子》,即信仰、常道、常名、贵生与为政。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作者提出自然经济思想,还提出自然财富与人为财富的概念,针对的正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为财富而财富,不惜以毁坏生态环境为目的的问题。我们一方面在创造人为财富,但同时在毁坏自然财富,创造与毁坏孰多孰少。难以估算。作者认为今天的增长忽略了对自然财富破坏的统计,如果细细计算,可能在很多方面是负增长。真是应了老子无为胜似有为的观点,不能不令人深思。
第三,综合性强,突出了一个“博学”的特点。有对义理类的经典著作的解读,有考据类的历史疏通,有辞章类的文学、诗词、歌赋赏析,有依据艺术独创与影响广泛等标准写成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经典选读》、《台港名家名作选读》、《中国现代诗歌经典选读》,甚至还有体现女性主义倾向的《中国女作家名篇选读》,以及渗透于我们生活各个层面的政治、经济、养生、农村、知识论方面的著述,等等,具有博通的特点。
第四,重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用另一种说法即是重在治道。举例来说,像《<乡村建设理论>述要》,关于乡村建设问题。至关重要,农耕文化在全世界范围而言都应属于基础文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化可分为游牧、农耕、商业三种类型。在此三种文化中,游牧、商业文化均有向外依赖性,其生产方式必须依靠与农耕文化的交换才能实现,不交换则不能满足人们基本的需要。因此。商业文化必须依靠强力促使贸易交换的进行或者依靠强力掠夺农耕文化下的粮食等,否则无以生存。就今日世界来看,粮食生产不仅是人生存的根本保障,也是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根本保障。农耕文化倡导“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在农耕文化下人们崇尚和谐。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劳、俭朴,这对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意义重大。
《黄帝内经》溯源
《黄帝内经》全本述要
《黄帝内经·素问》述要
《黄帝内经·灵枢》述要
……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