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流泥沙理论现存问题

(2023-09-03 09:03:18)
分类: 我说黄河

河流动力学起源于地貌学,后演变成水力学分支,最终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其理论可分为河流演变理论和泥沙理论两大部分。河流演变是地质演变和泥沙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地质演变速度缓慢,河流演变主要取决于泥沙运动,所以,河流动力学的理论核心是泥沙理论。

现代意义的泥沙运动力学的研究始于1879年,其时Du Boys首次提出推移质输沙率公式。1950H.A.Einstein提出了第一个泥沙运动力学的理论体系,从而开创了至今还在继续的百家争鸣的时代【23】。

1、学术分4派、中外各不同

由于泥沙运动现象复杂,河道的演变过程涉及到的变量多,可以应用的力学和数学定律条件不够,100多年来水利界始终认为:泥沙问题无法用牛顿力学解决,在河建立流泥沙动力学理论的时候集体放弃了牛顿力学。参见图1

河流泥沙理论现存问题

1西昌学院课件截图

自现代意义的泥沙运动力学形成以来,在没有统一理论指导,学者通过水槽试验、量纲分析等多种方法,选取了切应力,流速、功率等表达“水流强度”,并作为泥沙理论研究的基点,形成了动力派、运动派、能量派3大学派,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流行【4】。中国学者独辟蹊径,以挟沙能力为核心创立了新的学派,可叫中国派或挟沙能力派。

1.1、动力派

动力派的学者认为是力的作用决定泥沙运动状态,提出拖曳力、上举力或二者的合力决定泥沙运动。最终以水流剪切力(τ=γhJ)作为基点分析河床冲淤,建立起第一套泥沙理论体系,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认可,已经沿用70余年

动力派认为,河床有一个临界剪切力τ0,当τ>τ0时,河床冲刷,τ<τ0河床淤积,τ=τ0时,河床不冲不淤。

按照公式τ=γhJ分析,一旦河床进入冲刷状态,水深h增大,τ进一步增大,τ与τ0的差值更大,冲刷速度更快,河床将进入一直冲刷的恶性循环之中,显然不符合实际。

从本质上看,τ=γhJ这个公式实质是把水体当成了整体,也就是当成固体看待,没有反应水流的基本属性,理论的基点错误。虽然形成了体系,但不科学,当然不会成熟。

1.2、运动派

运动学派主张以水流流速作为水流强度分析研究。但描述水流流速的变量有断面平均流速、单宽流速、垂线平均流速、底速等。人们根据水槽输沙试验分析得出,近底流速与推移质输沙率的相关性最好。但由于近底流速难以测量,且各学者对流速施测点距床面的定义不一致,此观点未能被广泛应用。尽管不断有人研究,一直没形成体系。

1.3、能量派

能量学派的学者认为运动的本质是能量的传递、流动,因此从能量平衡的角度出发探索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他们用剪切功率(φ=γhJV)作为基点分析河床冲淤,也得出许多经验公式。

从φ=γhJV=τV这一基点看,能量派实质是在动力派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没有纠正动力派在分析河床冲淤时存在的恶性循环这一问题,差别在于能量派加了流速这一项,考虑了水流运动,反应出水流的流体性质,要比动力派更贴合实际。

宏观物质的运动取决于力,力的作用决定泥沙运动状态,物质在运动状态改变中进行能量传递。从能量平衡的角度分析问题是先看泥沙运动的结果,是看现象,不是看泥沙运动原因、内在机理,这种研究是本末倒置,也不能走出困境。

1.4、中国派(挟沙能力派)

上世纪50年代,受前苏联泥沙理论影响,我国泥沙界提出水流具有“挟沙能力”这一概念,依此建立一套泥沙理论,成为第4派。

挟沙能力这个概念提出不久,钱宁就发现了问题,并进行修正【5】;后来更多的泥沙专家对挟沙能力给出不同解释,导致各家教材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不一、五花八门【6】。最后,韩其为推出挟沙能力具有多值性,因无法使用,几乎没人认可。【7

清华大学的黄万里教授说:决定河槽冲淤大小的决不是所谓挟沙能力或最大浓度Smax,由给定的流速V所制定的;8

伟人告诉我们:“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不正确的,应该抛弃的。”【9】中国派的挟沙能力是依据水流具有饱和含沙量(最大浓度)抽象出来的挟沙能力。

1是近20年小浪底与利津站最大含沙量统计表,从含沙含沙量上看,不论小浪底下泄泥沙浓度有多大,到达利津的含沙量唯有2004年超过了100kg/m3,其它年份都在60kg/m3以下。扣除小浪底水库排沙不利的年份,利津最大含沙量与小浪底含沙量相比,其下降率都在50%以上,2018年之后,竟然都在90%左右,今年更达到了97%

1               小浪底与利津站年最大含沙量(kg/m3)

年份

小浪底

利津

下降率(%)

年份

小浪底

利津

下降率(%)

2004

343

146

57.4

2014

69.4

19.6

71.8

2005

139

58.3

58.1

2015

0

10.4

#DIV/0!

2006

302

60.6

79.9

2016

0

4.4

#DIV/0!

2007

218

39.3

82.0

2017

2.7

3.14

-16.3

2008

148

56

62.2

2018

452

48.1

89.4

2009

12.1

15.9

-31.4

2019

259

26.3

89.8

2010

263

69.7

73.5

2020

280

24.1

91.4

2011

300

40.1

86.6

2021

377

37.9

89.9

2012

357

36.7

89.7

2022

357

39.2

89.0

2013

133

29.5

77.8

2023

417

11.8

97.2

另外,小浪底水文站在洪水期测到过920kg/m3197787日)的含沙量,支流黄甫川、窟野河、无定河等河流的一些水文站出现1000kg/m3以上的含沙量也屡见不鲜。19587102012分,温家川水文站实测含沙量1700kg/m3。【10】这些事实都说明水流没有饱和含沙量。挟沙能力是脱离实际的理论,应该抛弃。

但现实中用挟沙能力能解释许多现象,定性分析问题时非常好用。因无可替代,才“作为一个权宜之计”使用【11】。因此,我国泥沙理论能够建立起来,并成为体系,却不能得到长足发展。

2、泥沙研究的难点

物质都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除了重力之外,宏观世界的力除了重力场的作用之外,笼统地讲,都是分子、原子之间电磁力综合作用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结果,牛顿力学能解释电磁力作用力的平均值,却不能解释电磁力瞬时值。

河流泥沙是在液态的水体中运动,液态水中的水分子本是以微观形态存在。尽管泥沙颗粒总体上属于宏观范畴,但随着颗粒的减小,受水分子电磁力作用逐渐明显。特别是小于0.1mm泥沙运动的许多现象无法用牛顿力解释,所以各个学派在建立河流泥沙理论时集体放弃了牛顿力学。

抛弃了牛顿力学,又找不到统一的科学理论,各学派只能在不同路径不断地苦苦探索。

3、什么是科学理论

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9】。伟人这一段话告诉我们3个道理:

1)科学理论具有排他性;科学的理论只有一种,没有第二种。

2)科学的理论必须经过抽象;没有经过抽象的理论不可能成为科学理论。

3)科学的理论需要实践检验;抽象出来的理论不一定科学,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去伪存真。

据此可见:4大学派中的西方3大派的基点都没有脱离实际,但缺乏抽象,不能成为科学理论。中国的挟沙能力派虽然经过抽象,但脱离了实际,也不能成为科学理论。

4、如何建立科学的泥沙理论

牛顿力学是无数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是宏观力学基础,早已形成了体系。河流演变是宏观运动,泥沙运动总体上也是宏观运动,所以,泥沙理论研究还是要回到牛顿力学的这一科学体系中来。

 

 

作者:陈 

202393日星期日

 

参考资料:

1、钟德钰《泥沙运动力学研究进展和前沿》《水利水电研究进展》20159

2黄才安《论泥沙运动理论的流派及相互关系》

3周志德《20世纪的泥沙运动力学》《水力学报》200211

4、阎树欣《长江上游大比降卵砾石河段水流强度指标研究》《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12

5钱宁《关于“床沙质”与“冲泻质”概念的说明》《水利学报》1957年第1

6、牛长喜《河道冲淤研究中挟沙能力理论应用的分析》网文20083

7韩其为《挟沙能力多值性及黄河下游多来多排特性分析》《人民黄河》2009年第3

8黄万里《沙流连续方程意义的简释》《黄万里文集》P1~10

9、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19422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演说。

10、《2000年黄河泥沙公报》

11郭庆超《天然河道水流挟沙能力研究》《泥沙研究》2006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