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ng translation studies(读书札记一)
(2012-03-01 20:00:0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札记 |
第二章 二十世纪以前的翻译研究
作者在第二章中主要论述了二十世纪以前的翻译理论研究。本章节共包括七个小节,探讨了从Cicero到Sheliermache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翻译理论。
2.1“Word-for-word" Vs Sense for sense"
在这一小节中,作者指出 “2o世纪50年代以前的翻译理论探讨大多集中在 "literal, free 和faithful"这样三个概念上,而其滥觞则始于Cicero 和Jerome对于 "Word-for-word"和 “sense-for-sense"的讨论。值得指出的是St. Jerome使用了军事术语来说明译文进入目的语文化就像是 "征服者占有自己的囚犯”这一点为后来Robinson所用,并且得以发展。同时在这一章节中,作者首次提到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及对翻译理论的探讨。他引用中国学者的成果,指出佛经翻译可分为三个阶段“东汉-三国时期;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时期并且说明佛经翻译也存在着从直译向意译的转变。作者不无赞许的指出,中国佛经翻译中首次提出了翻译中应该根据文本类型(文学和非文学)来选择翻译方法。
2.2Marttin Luther
本小节主要说明了马丁路德翻译圣经时的社会状况,翻译策略,并指出马丁路德注重译语文化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2.3Faithfulness, spirit and truth
本小节主要以Flora Amos研究为基础,说明faithfulness, spirit 和truth这三个词的意义变化。Faithful(fidelity)在早期主要被Horace用来指“word-for-word”翻译,直到17世纪末才被用于指忠实于原文的一已经。以Kelly的研究为基础指出SPIRIT一词早期具有两个用法“energy or inspiration of literary text"和the holy spirit"直到17世纪末才被常用于指前者;truth一词的使用也从早期的专指Hebrew text到后来被用于指content.
2.4Early attempts of systematic translatioin theory
本小节主要探讨了Dryden对三种翻译形式的划分和Dolet 所提出的翻译五原则以及Tytler的翻译三原则。作者认为这是首次系统探讨翻译理论的肇始。
2.5Shleiermacher and the valorization of the foreign
作者认为十七世纪的翻译主要注重imitation,十八世纪则认为译者的责任在于重现原文的spirit,而十九世纪的翻译由于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则重在对于可译性的探讨。作者重点探讨了施耐尔马赫的翻译观点,并说明其观点对后世的Venuti, Reiss, Walter Benjamin,以及George Stainer都有重大影响。
2.6Translaiton theory of the 19th C and the Early 20th C
本小节重点探讨了Francis Newman 以及 Matthew Arnold的观点,指出后者所提出的 "transparent translating"受到当时的欢迎
2.7Toward the translation theory in 20th Century
作者总结了以下几点:(1)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重在对直译和意译的探讨(2)早期的翻译理论受到圣经翻译实践的影响(3)早期的翻译理论探讨主要是以译者前言的形式出现,并且大多是为自己的翻译实践作辩护(4)德莱顿的理论标志着系统探讨翻译理论的开始(5)施耐尔马赫对于外来文本的respect对后来的翻译理论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