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翻译

英语教学

语言学

      今天终于翻完了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 (Christiane Nord)的这本书。说是翻完了,一是因为,我是把中译本和英文译本对照着看(插一句,中译本中有些地方翻译的确实令人费解,好在可以节省时间);二是,后几章的确是浏览式的翻阅,基本就是了解了作者的思路,对其中的七、八、九三个章节做了重点阅读。感觉还是非常有收获。
    从全书来看,前三章是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建构部分;四、五、六章节是结合具体的实例探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译员培训、文学翻译实践、口译实践及教学中的应用;七、八、九三章主要回应了其他翻译理论家或翻译研究者对目的论的质疑与批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目的(功能)+忠诚”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诺德的师爷和师傅的理论修正),最后诺德全面综述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历时发展(从第一代理论先行者到第三代以及后面的一些徒子徒孙们的成就)。
     整个著作架构极为清晰,理论概念界定明确,一看就是德国人式的思维--像机器零件一样精密且一目了然。只要对前三章(尤其是二和三章有了基础性的把握),后面基本都是水到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札记

第二章 二十世纪以前的翻译研究

作者在第二章中主要论述了二十世纪以前的翻译理论研究。本章节共包括七个小节,探讨了从Cicero到Sheliermache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翻译理论。

2.1“Word-for-word' Vs Sense for sense'

在这一小节中,作者指出 “2o世纪50年代以前的翻译理论探讨大多集中在 'literal, free 和faithful'这样三个概念上,而其滥觞则始于Cicero 和Jerome对于 'Word-for-word'和 “sense-for-sense'的讨论。值得指出的是St. Jerome使用了军事术语来说明译文进入目的语文化就像是 '征服者占有自己的囚犯”这一点为后来Robinson所用,并且得以发展。同时在这一章节中,作者首次提到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及对翻译理论的探讨。他引用中国学者的成果,指出佛经翻译可分为三个阶段“东汉-三国时期;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时期并且说明佛经翻译也存在着从直译向意译的转变。作者不无赞许的指出,中国佛经翻译中首次提出了翻译中应该根据文本类型(文学和非文学)来选择翻译方法。

2.2Marttin Luther

本小节主要说明了马丁路德翻译圣经时的社会状况,翻译策略,并指出马丁路德注重译语文化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2.3Faithf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