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一日(4月4日和4月7日)

标签:
傅抱石苏东坡李太白书山寻路书中一日 |
分类: 书中一日 |
书中一日(2017.4.4)
1.中国古代再也没有竹林七贤这么有意思的组合了。《世说新语》说他们“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七个人秉性各不同,彼此其实也清楚。天下没有不散的party,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过俗世千回。七人在竹林里如何笑傲,可惜没人记录,只能让画家不断构思。我看过不少描绘七贤的画图,大多只描写其放诞,总觉得有些不真实。唯有傅抱石的《竹林七贤》图,似乎不像,但最觉真实。七人被一大团元气淋漓的墨气所笼罩,墨气,请允许我理解为默契。七人,有对酌的,有独自幽欢的,看似平静,自有一种适意和快活,而且这七个,身体比例不太协调,头好像大了些,如果真协调,就大煞风景了。仔细一数,画中竟有八人,原来还有一书僮,是画中最标致的了,点化全篇,全靠此人。
2.林语堂在《苏东坡传》的自序中有句:“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亲切、敬佩和微笑,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只有苏东坡才能兼有。亲切的作家不少,酸甜苦辣、七情六欲,哪一样写真了,都能让人觉得亲切。敬佩的更多,才华和人品兼备的,哪朝哪代没有,何世无奇才。微笑的也有不少,让人含泪笑看的也有很多,让人轻松一笑的就极少。为我们所熟知的,都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了,著名,《魔鬼词典》里的定义是:“悲惨得引人注目”,每每不幸言中。而苏东坡,既可乘风归去,又能大浪淘沙,既能与僧道同游,还能给你整一盘东坡肉,上得了天堂,下得了厨房,纵横常看《战国策》,中庸能得《汉书》则,千年一东坡,起舞又高歌。
书中一日(2017.4.7)
1.看傅抱石的《春风杨柳》图。图中,杨柳并没有鲜艳的色彩,看不到一片叶子,只有墨绿的枝和浑然一片的生机。树下是一人、一舟、一鹭,人背立望着远处,还有几叶扁舟徜徉在不远处的水中。贺知章曾《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傅抱石的画看不出万千柳丝,只是一树碧玉引人遐思,还有树下的人物和春水,陶冶在季节的深处。
2.读《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看到了那首熟悉的《静夜思》,不过内容却和记忆的不同:“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我们常见的是“床前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看月光”强调了动作,但一动不如一静,中国诗以象征取胜,名词的作用大于动词。望山月,这大概是李白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谪仙人经常忘返于山水间,可以理解。但具体到这首诗,要获得更多读者的体认,用“望明月”效果就更好,毕竟,一般人是没有夜宿山林的经历的。
3.近代中国,真正力挽狂澜的人没几个,曾国藩肯定是其中一位。《曾国藩家书》以前看过,这次翻到的是其家训,同样是恳切透彻。《谕纪泽》中有句:“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真正练琴、练书法的都知道,一天不练,那音色字形就有生疏迹象,读书也一样。看是浏览,读是精进,写是梳理,作是体认,这四者形成一个严整生动的体系,环环相生、缺一不可。
欢迎朋友们关注我的公众号:书山寻路
扫下方二维码,第一时间关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