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歌寄意》第三篇:谁被称为“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

标签:
凭歌寄意沈心工学堂乐歌启蒙心灵《黄河》 |
分类: 凭歌寄意 |
先来看看这位传奇人物的几个“第一”:
第一位: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
第一位:创作了我国最早的一首校园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
第一位:谱写了第一首由中国人自己写词作曲的歌《黄河》
第一位:编辑了《学校唱歌集》,成为中国第一部简谱歌集
第一位:开创中国近代音乐的“学堂乐歌”,为标志性人物
第一位: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影响了李叔同等后来者
第一位:最早掀起近代中国流行音乐热潮的作曲家、作词家
第一位:开创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先河,启蒙国人心灵
这就是被李叔同称为“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的沈心工先生。
沈心工,这名字就够传奇的,
在日本,给沈心工最大触动的是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中,乐歌活动在学校教育等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种朝气蓬勃、奋进向上的学校歌曲,对积贫积弱、亟待启蒙的国人来说,无疑是很好的借鉴。沈心工在留学期间即开始实践,在留日的中国学生中间成立“音乐讲习会”,专门聘请日本音乐家,研究中国乐歌的创作问题。他创作的第一首歌就是《男儿第一志气高》,也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男儿第一志气高,瞧瞧这名字!
前面提到,沈心工于1890年中秀才。秀才其实很不好考。古时考秀才,是在全县的范围内竞争。每次考试,必须进全县前五十名,才算考中。每五十名称为“一围”,这就是“入围”。每考一次,县里会把前十围的考生张榜告知。全县前五十名,概率相当于现在高考考上很不错的211甚至985院校。陈独秀就是秀才,没中举人。周氏兄弟考了几次,全部落榜,周作人最接近的一次是全县第五十四名,还想来年再冲刺的时候,清廷宣布废除科考,天赶地催,就不让过。蔡元培秀才、举人一步步走来,25岁时经殿试中进士,并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他的殿试策论成绩为二甲三十四名(相当于全国统考第三十七名),一省的状元水平。当然,有实力的人不一定通过科考体现。但在当时的制度和体系下,秀才→举人→进士→仕途,这是绝大部分读书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沈心工参加过举人的考试,没通过,现在看来,真是一件好事。
除了进入仕途外,古时读书人同时也由此谙熟了传统文化。这是冷板凳真功夫,靠单纯的死记硬背是很难从秀才一直考进翰林院的,古文的规则必须熟练掌握并融会贯通,并有自己的创新,才能真正进入文章畛域。沈心工虽止于秀才,才华并未因此受限制。早年的努力没有白费,青年的忧患经历使其成熟,东洋的阅历增其见识,这些因素共同打造一个深具责任、才华灼灼的音乐教育家。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也正是由其开启。
学成回国后,沈心工来到母校南洋公学的附属小学,从此一干就是24年。他首先在学校里设置“唱歌”课,以此推动乐歌浪潮,这也是中国小学设“唱歌”课的开端。这一创举很快就获得了全社会的热烈响应。他一生创作乐歌180余首,并辛勤普及,先后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心工唱歌集》,还翻译出版了《小学唱歌教授法》,并兼任大学部训育主任,同时受聘于南洋中学、龙门师范等处教授乐歌。在一份教育杂志上看到一个题目:真正的老师,长在学校里。沈心工先生就是这样,也正是锲而不舍、款款执着的精神,才能将传统心灵呼唤到一片新天地。
古时有乐师,但对于培养健全的人格作用不大,尤其是在礼崩乐坏之后。礼乐文化兴盛的时候,音乐、舞蹈、诗歌能够相互辉映、彼此相生。所以孔子听了曾皙的风乎舞雩,喟然感叹;所以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舞,笔走龙蛇阵;所以杜甫观公孙大娘剑器舞,诗成泣鬼神。境到高深,通感骤生。有人说,音乐是世界语言,相对于视线的直观,声音旁敲侧击,却弦弦入心。
礼乐文化是理想的中国传统文化,黄钟大吕,暮鼓晨钟,无论沧桑激越,还是缱绻柔情,都在传统的范畴中进行。但真正能接受这种音乐教育的,大概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封建时期的贵族,一种是宫廷乐队工作人员。古时的百姓,是难以接受这种教育的。一套编钟且不说价格高昂,买回去往哪放?一天到晚敲不停,只会惊动衙门甚至朝廷。
阳春白雪难学,下里巴人又不被重视,音乐就这样被抽象地肯定了几千年。无丝竹之乱耳,士大夫也开始对流于形式的音乐感到厌倦。俞伯牙神会于钟子期,第三者难以理解。两三素心人,终究撑不起音乐美学的宏伟殿堂。所以现代人,从美育抓起,蔡元培先生即深明此理。真正的教育,绝少不了音乐这一环。健全的人格,必有美妙音乐的环绕。
古时的蒙学教育,更多的是为科考做准备,但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几率越来越小,穷年尽月,只为一朝金榜题名。吸引了多少注意力,创新与发展从何谈起。远远不及诸子百家,只是消磨了美好岁月。不能主动求变,只有被动改变。晚清至民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正时刻撼动着人心。几千年灿烂文化遇前所未有的质疑,几千年因循,终于在被迫与自省中革新。是彻底决裂还是抱残守缺,中和的道路究竟是否可行,最佳的选择或许要过许多年代才能看清,但在文化方面,有一点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真正的进步是扬弃,是充分继承前人有益文化,否则必陷入循环内耗,这已经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共同验证。
真正的进步需要大刀阔斧,同时必须也有涓涓细流。就像既需要茅盾的《子夜》,也要有丰子恺的《护生画集》。萌芽时期的文化,必从幼年青年开始,沈心工就是这样做的。
体现沈心工作曲水平的是《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体现其作词水平的是《春游》、《竹马》。《男儿第一志气高》是我国最早的校园歌曲,也是沈心工在“音乐讲习会”的第一首习作,此歌后来在国内广为传唱,影响几代人。这首歌节奏分明,音色明亮,有着少年中国的步调铿锵。
而真正能够代表沈心工作曲水平的,无疑是《黄河》,这首歌由杨度作词,杨度同样也是奇人,也是用一本书都写不完的。这首歌的曲调恢弘苍茫、悲壮慷慨,直入心扉。这是第一首由中国人自己写词作曲的歌,“表达了中华儿女在遭受列强欺凌下誓死抗敌的意志,流传甚广。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第一。”
《黄河》创作的背景是:1904年日俄战争后,沙俄加紧对我国外蒙古和新疆北郊的侵略。北疆形势危在旦夕,中国人民群情激愤。黄河经由蒙古流入内地,自古以来,圣贤即加以歌颂和守卫。这首歌同样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击侵略的决心,北疆与内地不可分割,这是人民的共识。曲调被誉为:“雄沉慷慨,气魄万千。”且看其歌词:“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吹,观我凯旋。”天地间,英雄气!
何止志士圣贤,就连小儿女,也要把功立。看那《竹马》:“小小儿童志气高,要想马上立功劳。两腿夹着一竹竿,洋洋得意跳也跳。”真可与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对应着看,但又蕴含着不屈不挠的斗志,不愧是中国少年!
英雄需要战斗,英雄也要休息。看沈先生的那首《春游》:“云淡风轻,微雨初晴,假期恰遇良辰,既修我发,既振我襟,出游以写幽情。绿荫为盖,芳草为茵,此间空气清新。歌声履声,一程半程,与子偕行偕行。”古典的美充盈其间,从容的心在在可见。另有《从军歌》、《采莲曲》等,从歌名即可看出创作主题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