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记(2012.11.26-2012.12.2)
(2012-12-03 14:21:29)
标签:
鲁迅日记史记三家注法华经唐君毅王家范文化 |
分类: 散文 |
2012.11.26
读《鲁迅日记》,至1914年7月。自本年起,鲁迅开始大量购进佛学典籍,比如本月,鲁迅就在有正书局买了阿含部经典十一种,以及《唐高僧传》等。本月,鲁迅的工资是二百四十元,当时鲁迅的一顿午餐要花两毛五分钱,真阔啊。
读《史记·三家注》之《三代世表第一》,至340页。《汉武本纪》读完,对比一下司马迁对其他皇帝的记载,讽刺之意,在在可见。
读《法华经》,至32页。禅宗有句:“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法华似应在楞严之后读,但以文学性而言,法华经更胜一筹,且万物生长,莫不由丰腴而至劲健,所以先从法华读起。
读傅斯年《战国子家叙论》第一节:《论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西洋哲学即印度日耳曼语言之副产品;汉语实非哲学的语言;战国诸子亦非哲学家》。在世界文明史上,唯一历数千年而不衰,且愈久愈新的语言,只有汉语。古希腊语是西方哲学的摇篮,梵语成就了佛学的浩瀚,但这两种语言现已不再演变。德语的繁复和律动为近代哲学提供了无比生动的示范,但在繁简的辩证方面,德语还需纠偏。汉语有双翼,一为白话,一为文言,此两者相辅相成,碰撞与交融之势,正如火如荼。在规整与洒脱之间,汉语别有洞天,此已为顾随所发现。如果哲学承载的是鲜活的思想,汉语最有可能接续这种力量,傅先生,您怎么看……
2012.11.27
读《鲁迅日记》,至1914年8月。本月,鲁迅开始在社会教育司工作,工资涨至二百八十元。本月二十二日的午后,鲁迅与许季市“同至钱粮胡同谒章师”,此应指章太炎;继续购进佛学典籍,又买《老子翼》,二十九日又去图书分馆借《资治通鉴考异》;继续抄书,鲁迅每次能抄大约两到三千字,状态好的时候能上四千。
读《史记·三家注》之《三代世表第一》,至353页。通过表格来看历史,更能感到时空递转之无情,多少人事乘除,都化约在纸墨中,寥寥数语,不知蕴含多少波澜和辛酸。
读唐君毅《文学意识之本性》第四节:《文学意识中之“类”与“不类”》。以前读他写的《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感觉不如其他新儒家的著作生动,但现在看来,是没有理解他文章中的逻辑。文采是熏陶出来的,而逻辑则是锻炼出来的。
读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以后如不注明,均指此版本)序言:《我对〈中国历史通论〉的考虑》。显然,王家范先生对于“知识拼盘”式的历史书写是不赞成的,他想通过更加生动的方法将历史打通,这些方法体现着研究者独特的感悟,如吕思勉、钱穆等学者那样,而真正开放的学术平台,正是形成于这些独具个性的学者的积极对话中。
晚上去朱家坟华冠超市买日用品和饼干,又到胡同买苹果、猕猴桃,共计37.5元。
2012.11.28
读《鲁迅日记》,至1914年9月。本月,鲁迅继续购进《长阿含经》等佛学典籍,又买憨山《老子注》、《庄子内篇注》等道家典籍,正合“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之意。本月鲁迅在保古斋买《备急灸方附针灸择日》,又从许季市那里借《文选》。本月二十七日,鲁迅在瑞记饭店与沈尹默、马幼渔、黄侃等聚餐。
读《史记·三家注》之《十二诸侯年表第二》,至365页。记要:“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左丘明依循的还是孔子的主张。
读《法华经》之《序品第一》,至57页。记要:“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花》,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一段感觉很重要,虽然基本没看懂。
读茅海建《张之洞的别敬、礼物与贡品》导言。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其力促洋务运动、兴办新式教育、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给清廷带来新鲜空气,虽然唤不回一个朝代,但却为新的潮流鼓劲。这篇论文从张之洞的档案着手,将晚清上层社会进行了一个断面解剖,从中也可看出各方力量的游移与错动。
抄《史通》之《世家第五》。刘知几意欲正名,此“正名”自《管子·正第》中“守慎正名,伪诈自止”始,至孔子则充分发扬,以其维护周礼的权威。但在司马迁那里,汉朝的独尊儒术并没有发挥决定性的影响,这也是令刘知几颇为头疼的。刘知几在这一篇中对于分封制度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同样值得留意。
2012.11.29
读《鲁迅日记》,至1914年10月。本月,鲁迅读完《华严经》,又在南京刻经处印《百喻经》,除佛教书籍外,又买《唐人小说六种》,为后来的《中国小说史略》的撰写积累资料。本月十七日,鲁迅收到“观象台所送民国四年历书一本”,观象台送的,有意思。本月十八日,绍兴会馆举行秋祭,这样的场景真是古老而又真切。本月二十五日,鲁迅到琉璃厂直隶官书局买陈昌治本《说文解字附通检》,不忘章太炎先生的教诲。
读《史记·三家注》之《十二诸侯年表第二》,至375页。
读《法华经》之《方便品第二》,至64页。【摘要】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二:“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三:“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读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之《背景:“大历史”观念与专题选择》。近代以来的历史研究者,很少有能达到吕思勉先生那个高度的,更不用说超越,根本原因就是基础不扎实。吕思勉先生将二十四史至少通读四遍,按章太炎先生所计算的,一天读两卷,二十四史也就是四年多就可以读完,但谈何容易!我从十月中旬到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读了十三卷!这原始资料就像米和面,所谓的视角和思路,就像烹饪技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继续看王家范先生,他对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念显然是十分认可的,也希望在自己的著述中能够秉持这种观念来驾驭史料,但这种观念的局限性其实也很明显,那就是过分关注“变”,而对“不变”有很大的忽略。历史的“变”其实是很难把握——其实有许多也是根本不用去把握的,因为那里也有“测不准”的规律,而“不变”,则蕴含着社会与个人的惯性,这惯性又是由地理、文化和个体的人等共同形成的,只有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辩证的路径,历史和现实才能真正贯通。而要做到这些,前提就是充分积累原始材料,这功夫真是日积月累的。
2012.11.30
读《鲁迅日记》,至1914年11月。本月二十二日,“午后刘立青来,捉令作画”,好一个“捉”字!本月二十七日,“夜译《儿童观念界之研究》讫。”本月鲁迅继续购进唐人小说和佛教、道教典籍。
读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之《总起:对中国传统社会特质的认识》。【摘要】一:“就中国传统社会总体状况而言,产权的‘国有’性质,植根于政治强制度化与产权非制度化的体制环境,通过政治的、经济的一系列策略,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表现得无处不在,根深蒂固。”二:“以家长制为核心的血缘关系在中国社会中始终是最具原生性的人际互动模板,属于社会深层结构性质的东西”。
读《法华经》之《方便品第二》,至77页。【摘要】一:“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二:“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念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看伊朗电影《樱桃的滋味》,阿巴斯导演。前半部的喧闹、灰白,到七十分钟后的柔和、橘黄,再到夜晚的雷声和幽暗,充分证明了戴锦华对电影本质的论断:这是一种视听艺术。所有的感觉和意义都是在光线和声音中被赋予被完成。
2012.12.1
读《鲁迅日记》,至1914年12月。本月所买佛经不多,碑帖却不少。本月二十五日,“同馆朱姓者尚无棉衣,赠五元”,热心人。本月三十一日,鲁迅与社会教育司同事聚餐。
读《史记·三家注》之《十二诸侯年表第二》,至387页。周幽王为犬戎所杀,西周灭亡。
读王家范先生的《中国历史通论》,至20页。书中认为:“‘神秘化’中国与‘妖魔化’中国,都是史学的敌人。”书中推荐了王震中写的《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谈到其“对过去习用的文明、国家起源的诸种标志提出了许多质疑。这是我迄今所看到的最有见地的,依据中国考古实据,而亦有宏观理论眼界的‘起源’问题的力作。”
看《蓝白红三部曲之蓝》。朱丽叶·比诺什主演。影片第24分钟,奥利佛冒雨进来时,那场景就像舞台剧,别有一番滋味。电影就是每秒二十四格,这就是度,少是慢放,多则快进,都不好看。茱莉演绎得非常细致自由,这是和苏菲玛索不一样的风格,虽然都是法国著名影星,虽然都有着法兰西的浪漫与独特。
晚上去云岗物美超市买日用品、火腿和饼干,共计42.2元。这几天刮大风,骤然转冷。
2012.12.2
读《鲁迅日记》,至1915年1月。本月,鲁迅购买佛教数量减少,而对《墨子》有了很大的关注,去年8月,鲁迅即从琉璃厂直隶官书局买回定本《墨子闲诂》,这是晚清著名经学家孙诒让的训诂名著,被誉为“现代墨子复活”。本月,鲁迅继续关注文字学,在琉璃厂直隶官书局购买《说文解字系传》等。
读《史记·三家注》之《十二诸侯年表第二》,至401页。
抄《史通》之《列传第六》。【摘要】一:“夫纪传之兴,肇于《史》、《汉》。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二:“窃以书名竹素,岂限详略,但问其事竟如何耳。借如召平、纪信、沮授、陈容,或运一异谋,树一奇节,并能传之不朽,人到于今称之。岂假编名作传,然后播其遗烈也!”
读《法华经》之《譬喻品第三》,至106页。《方便品第二》【摘要】一:“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坚著于五欲,痴爱故生恼,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二:“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三:“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譬喻品第三》【摘要】一:“佛音甚希有,能除众生恼,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二:“佛以种种缘,譬喻巧言说,其心安如海,我闻疑网断。”三:“闻佛柔软音,深远甚微妙,演畅清净法,我心大欢喜,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