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今读(十)
(2011-10-30 19:09:05)
标签:
龙文鞭影书山寻路国学经典蒙学文化 |
分类: 《龙文鞭影》今读 |
王伦使虏,魏绛和戎,恂留河内,何守关中
王伦使虏
译注:公元1127年,即宋高宗建炎元年,王伦作为通问使出使金国,探问靖康之变中被掠到金国的宋徽宗、宋钦宗等;又过十年,即宋高宗绍兴七年,王伦作为奉迎梓宫使(宋徽宗、宋钦宗相继去世,将他们的棺木接回来)第二次出使金国,没接回来;宋高宗绍兴八年,王伦以端明殿学士身份出使金国,金朝首领派使者和王伦一起回来,表面要归还陕西、河南等地,实际想让南宋臣服于他;宋高宗绍兴九年,王伦以同进士出身、端明殿学士和签书枢密院事身份出使金朝,被扣留;宋高宗绍兴十四年,王伦因拒绝为金朝做事,被杀。
说明:《宋史》是由元代末期的两位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的,当时元朝就要崩溃,负责编纂的人再也没有心情仔细校订和剪裁,书就在仓促之下完成,但基本保存了宋朝的史料,对宋朝学者撰写的部分也有选择地加以收录,总体仍较可信。《宋史》中对王伦的评价可分为怒斥的、辩证的两种倾向,这也是南宋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对抗在撰写史书时的表现。对王伦进行怒斥的,是主战派,如胡铨,他曾上疏宋高宗:“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也。”辩证地对王伦进行评价的,只有在《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中可以看到。
要认识王伦,首先要明白宋朝为什么灭亡。北宋被金朝所灭,南宋为元朝所灭,不是国力不行,而是战斗力不行,没抓住机会反击。国力上,宋朝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当时全球的一半,但又能怎么样?还是被牵着鼻子走。一方面是军队纪律废弛、锐气尽失,国之利器,不再凌厉,这是宋朝政府决策的失误;另一方面,在北宋和南宋末年,都是有机会扳回全局的,却总是在迟疑中错失良机:无论是金朝还是元朝,想一下子攻下整个中国,是万难的,战线太长,他们也是吃不消的,就在他们回去调整的时候,宋朝如果能先行抚恤民众、然后迅速练兵筹饷,壮丽山河,不致那样沦落!
王伦的身份是相当尴尬的。他是北宋一代贤相王旦的弟弟王勉的玄孙,当他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很穷了,长大后的志向是做个扶危济困的侠客,经常帮倒忙,几次都差点入狱,曾在宋钦宗危急的时刻给予救援,北宋灭亡后,被派往金朝去探问被掠走的宋徽宗、宋钦宗。后来就成为南宋、金朝之间的通讯员,经常把利好的消息和让人崩溃的传闻捎回来,利好的消息属于承诺类的,最终都没有兑现,让人崩溃的传闻却步步成真,南宋这边越来越不想见这个地狱信使,金朝也越来越觉得发信息好像没必要了,于是将他解决了。宋朝的不堪和陷落的责任,不应该担在一个信使身上。写信的都心不在焉了,送信的再称职,也是无谓。
魏绛和戎
译注:公元前569年,即晋悼公四年,魏绛向晋悼公建议与戎狄达成睦邻友好协定。魏绛当时的职务是主管军事的司马,戎狄是先秦时对中国西北和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具体而言,戎指西北的少数民族,春秋以前与中原对抗;狄指北部的少数民族,战国以后开始与中原抗衡。
说明:晋悼公四年,戎狄再次侵犯晋国。听完边疆传来的急报,晋悼公踱了几步,向殿上的众臣说道:“戎狄不好好与我们相处,又那么贪,应该攻打,各位觉得如何?”
“早就该打了!我们晋国现在国力强大,不是好欺负的!”
“从来都是以牙还牙,这一次也不例外!”许多大臣纷纷表示要进行决斗。
“这一仗,不能打。”一直在听大家讨论的魏绛终于开口了,大殿忽然一片安静。“臣认为与戎狄的战争实在不必,请大王三思。”魏绛向晋悼公上奏。
“为什么?”晋悼公看着这位执掌军队的部下,不禁问道。
“晋国现在如果倾力一战,拿下戎狄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右面的齐国依然强大,左面的秦国正在崛起,与戎狄一战,无论胜负,均大量损耗国家民力物力,这样就让身旁两个对手有机可乘,万一他们再联手,晋国将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那么您的意思是?”晋悼公想想魏绛说的是对的,这样的例子以前有过。
“臣愿大王为晋国的长久考虑,与戎狄订立友好盟约,具体益处有以下五点:一、戎狄过的是游牧生活,对土地兴趣不大,而对财货十分钟意,我们可以利用这点和他们发展贸易;二、没有战争,人民就可以安心发展生产,生产提高了,不仅有利于贸易,更为以后的战争做好准备;三、不动用军队,就可以保存实力,以图将来大用;四、一旦订立盟约,当晋国危急的时候,戎狄就会前来相助,我们就有了更大的胜算,各诸侯国也会因此心怀畏惧;五、对付戎狄,采用武力,只是不得已之计,真正有效的办法是我们凭借强大的国力和宽厚的德行来加以对待,这样才能利国利民,存在长久。这就是臣的建议。”
“好主意!”晋悼公大为高兴,虽然从前还没有过和戎狄订立盟约的先例——为什么非得有先例?魏司马说的不错,这一仗不能打,晋国现在需要稳住。晋国很快便与戎狄立誓缔约。局面果然迅速好转,从晋悼公四年到晋悼公十二年,八年之内晋国共召开了九次全体诸侯会议——能举行这种会议的,必须具有霸主的资格。晋悼公那个高兴啊!立马将郑国赠送的乐师、乐器和歌舞艺人分出一半送给魏绛,并附感谢信一封:
“你让我和戎狄订立盟约,以使晋国更加强大,现在做到了!八年之内我九合诸侯,我们和各个诸侯国从没像现在这样融洽,就像各个音符交织成一片谐和的乐曲,呵呵,共赏!”
“与戎狄订立盟约,那是晋国的福祚,靠的是大王的威望,以及大家的齐心协力,我没出什么力。”魏绛拒绝了几次,终于接受,并组建了私家乐队。和戎之事,也成为中国古代团结少数民族的典范。
恂留河内
译注: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继位以前,要对北面的燕国、代国进行征讨,他让寇恂留守河内,以供应兵马粮草。燕国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代国在今山西省东北部,河内在今河南沁阳境内。
说明:刘秀在平定河内以后,西汉末代皇帝刘玄的部下朱鲔在洛阳率重兵驻扎,形成很大的威胁,现在非常需要一位能稳住后方的将领,以让自己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去征讨燕国和代国。刘秀于是咨询自己非常信任的将军——邓禹:
“邓将军,您觉得这些将领谁能够守住河内?”
“当年高祖任命萧何守住关中,才能专心于前方的战事,终成一代伟业。现在河内之地有黄河作为屏障,人民生活殷实,且此处北通长治、南接洛阳,是一块宝地!寇恂文武兼备,能服众能统领,守河内非他莫属!”于是刘秀就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并代理大将军的职务。临行前,刘秀对寇恂嘱托道:
“河内之地殷富,这是我腾飞的起点。当年高祖留下萧何镇守关中之地,我今天就委任您守卫河内,负责兵马粮草的总调度,勉励士卒,严防其他部队去北边给我捣乱。”吩咐完后,刘秀踏上北征燕国、代国的路途,寇恂在后方积极进行支援。
就在刘秀攻打燕国、代国的时候,驻兵在洛阳的朱鲔看到有机可乘,就命令将军苏茂、副将贾疆带领三万兵士度过巩河攻打温县。收到战书后,寇恂即刻率领军队迎战,并通知统辖所在的各县同时发兵,齐聚温县阵地。这个时候大小将领均进行劝阻:
“现在朱鲔的兵纷纷而至,气势汹汹,我们应该将自己的部队凑齐再一起应对。”
“温县与河内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失去温县,河内也就守不住了。”说完后,寇恂就引兵奔赴温县,第二天早上便展开激战,恰好此时偏将军(大将军的辅佐)冯异赶到,所辖各县的兵马也已赶至,一时间寇恂这边优势骤显、士气大涨,寇恂于是命令士卒登上高地,向对方擂鼓呐喊:
“刘秀的兵到了!”
朱鲔这边的将士听了大惊,刘秀带兵向来锐不可当,现在那边气势那么迅猛,如果真地攻过来,逃都没地方逃啊,正恍惚间,寇恂趁机令众将士火速突击,于是大破朱鲔的军队,一口气将对方追到了洛阳,将贾疆斩落马下,苏茂也投河而死,此役共歼敌数千人,俘获万余人,寇恂与冯异看着起到了威慑的效果了,就班师回府。这仗打完后,洛阳的军队震恐不已,城门大白天都紧紧地关闭着。
朱鲔率军攻打河内的消息早就传到刘秀那里了,他在帐前站了很久。对燕国、代国的攻打正在进行中,即使将燕国、代国攻下,如果失了河内之地,那就是釜底抽薪,形势将万分危急!这时,天上飞过一队大雁,在那风急天高的地方,领头雁正昂首自信地展翼向前,雁阵规整而迅捷地跟随。有传闻说朱鲔已破河内,不知是真是假,等最后的消息吧。
“报将军!寇恂的加急信到!”
“将军,朱鲔犯我河内,已被我军合力攻克。河内平安,将军勿虑。”
“我就知道他可以!你做到了!!!”久经沙场、一向沉稳的刘秀这时激动不已,高兴万分!天赐良将,全局尽在掌控!刘秀身边的将军们听到这个消息,也异常振奋,同时也都意识到:这个刘秀,这个被西汉末代皇帝刘玄任命为破虏将军的人,虽然身处兵马大元帅的位置,但其实一直被刘玄猜疑。现在寇恂已经稳住了后方,在与刘玄的较量中,我方已经真正掌握了主动了。那么,这个时候,也正是迎立刘秀为新一代君主的时刻了!公元25年,在寇恂的河内保卫战告捷后,刘秀在众将军的推举下正式即位,成为东汉开国皇帝。
寇恂的力排众议使他抓住了作战的最好时机,这种力排众议魏绛也具有。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个少数人就是能透过眼前的现象而预知未来发展趋势的人,就是在纷繁无序的事物中看出规则秩序的人,刘秀任用寇恂,确有高祖之风。
何守关中
译注:汉王刘邦派萧何镇守关中,然后带兵与项羽相争。关中在今天的陕西西安一带,称其为关中,因为此地居四关之中:东有函谷关,南有峣关、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
说明:在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就已经是沛县的人事局局长了。刘邦经常闹事,萧何都给他挡过去了。后来刘邦当了亭长(秦朝在乡村每隔十里设一亭),亭长的官并不大,一些苦活还是躲不掉的,比如徭役。秦朝政府规定,成年男子必须从事力役和兵役,刘邦就以亭长的身份押送这些人去秦朝首都咸阳了。临行前,县里的官员每人送他三枚礼钱,只有萧局长送了五枚。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起反抗秦国暴政的旗帜,刘亭长在沛县立刻响应。萧何还在上班,刚开始是兼职为刘邦帮忙,后来辞职,全身心投入到刘邦的创业大军中。
公元前206年,刘邦带着惊喜和不安来到咸阳,比项羽先到啦!这份暗藏于心的喜悦简直难以掩饰!先前就已经和项羽约定,谁先到咸阳,谁就做皇上,那就不客气了!刘邦正在大殿上顾视自雄,忽然看到萧何站在一边,面色冷静。
“您是不是有事?但说无妨。”刘邦知道萧何一定有想法。
“我们虽然先项羽一步到达咸阳,但项羽现在势头正劲,不宜和他正面交锋。我们已经赢在理上了,下面这步棋让项羽来下,我们静观其变。他如果玩硬的,我们就奉陪到底;如果他想平分天下,到时候我们就先稳住一方,再图进取。”刘邦点头称是,避其锋锐,稳住阵脚,是当务之急。
“我已按照您的建议,让部下不去烧杀抢掠,但有些人还是到秦朝的宫殿里拿走了许多金银财宝。我听说您没有碰那些值钱的物件,您是将秦朝丞相和御史掌管的法令书籍以及各种资料档案保存起来了,呵呵。”刘邦对于萧何的这一举动感到很好奇,也很欣慰,这正是后来刘邦了解天下的重要依据。信息时代其实早就开始了。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项羽此时毕竟是西楚霸王,先忍一忍吧。刘邦被封为汉王后,任命萧何为丞相。接下来刘邦开始了储存实力的阶段,为最后和项羽对决做准备。公元前206年,刘邦带兵平定三秦地区,萧何镇守巴蜀,负责调度军用物资;公元前205年,刘邦与诸侯联合击楚,萧何镇守关中,并服侍太子,办公地点暂设在栎阳——战国时秦国的首都。萧何在这时开始真正发挥自己的所长了,对,治理天下!先制定法律,再立宗庙,定社稷之礼,宫室和县邑也在有条不紊地筹建中。而且在所有重要的事情上,萧何都事先征得刘邦的许可,如果来不及,就等他回来报告。能做到这些,也就无怪刘邦将大后方全部交给他来打理了。
刘邦平定天下后,要论功行赏,最后将萧何列为最大功臣,封其为酂侯,对萧何的父子兄弟十几个人也进行了赏赐,最后又给萧何加封了两千户领地,萧何在大殿上听到这个消息有些不理解——为什么不一次性给了,还要分期?
“萧相国,还记得吗?当初我去咸阳服徭役的时候,别人都送我三枚礼钱,您多送了我两枚,呵呵,这两千户领地,就是对您的回报!”
《〈龙文鞭影〉今读》全部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595347064_9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