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读诗经(七)
(2011-10-21 16:02:05)
标签:
微读诗经书山寻路国学经典文化 |
分类: 散文 |
《微读诗经》(121),《羔裘》里的维子之故。《毛诗序》:“《羔裘》,刺时也。晋人刺其在位不屑其民也。”《郑笺》:“屑,忧也。”诗的开头:“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羊袍用豹皮做袖子,我们很讨厌它,因为那太奢侈了。紧接着:“岂无他人,维子之故”,难道没有别人,只是因为你治理得最好啊。
《微读诗经》(122),《鸨羽》里的父母何尝。《毛诗序》:“《鸨羽》,刺时也。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给周王服的劳役没完没了,再也不能回去种稻米了,父母又吃什么呢。“悠悠苍天,曷其有常?”那辽远的苍穹,对人间的事情只有淡漠吗,就这样对待天下黎民?
《微读诗经》(123),《无衣》里的安且吉兮。《毛诗序》:“《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兮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公元前1042年,晋被周朝册封为诸侯国,至公元前679年,晋武公才将晋国统一。“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诗里的两字句,显得突兀、果敢、利落。
《微读诗经》(124),《有杕之杜》里的中心好之。《毛诗序》:“《有杕之杜》,刺晋武公也。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肯求贤以自辅焉。”怎么读,都读不出这种味道。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欢迎客人的短歌。”也没那么淡。赤棠生在路边,很容易就可以靠近了,喜欢的人却不来,何不备上美酒等候?
《微读诗经》(125),《葛生》里的静谧悠远。直接读原诗,“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葛藤缠绕,白蔹蔓延,我爱的人长眠于此,谁和她相伴?“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枕头和被子这样鲜亮,谁还能陪你到天明?“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会重逢。
《微读诗经》(126),《采苓》里的人之为言。《毛诗序》:“《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没那么简单。先看这首诗的前四句:“采苓采苓,首阳之颠。人之无言,苟亦无信。”在首阳山顶采食甘草,这不就是伯夷叔齐吗,义不食周粟,表达的是一种难得的忠心,就像王国维,那追随是无可厚非的。
《微读诗经》(127),《车邻》里的并坐鼓簧。《毛诗序》:“《车邻》,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秦仲曾奉周宣王之命攻打西戎,战败而死。这首诗读起来却有一种及时行乐的意思,“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耄。”这与礼乐的本义一定就存在冲突吗?
《微读诗经》(128),《驷驖》里的游于北园。《毛诗序》:“《驷驖》,美襄公也。始命有田狩之事、园囿之乐焉。”《郑笺》:“使命,命为诸侯也,秦始附庸也。”周幽王被围,秦襄公前去解救,幽王死后,又拥戴平王为天子,因此被封为诸侯。“游于北园,四马既闲。”周朝这时就像大树,还可遮风挡雨。
《微读诗经》(129),《小戎》里的言念君子。《毛诗序》:“《小戎》,美襄公也。备其兵甲以讨西戎,西戎方强而征伐不休,国人则矜其车甲,妇人能闵其君子焉。”《郑笺》则认为这是赞美秦襄公的政教之功,全国上下齐心备战。“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好像不仅仅是关于战争的事。
《微读诗经》(130),《蒹葭》里的所谓伊人。《毛诗序》认为这是讥刺秦襄公不能沿用周礼,国家将不稳定。朱熹:“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无论如何都不能接近,只能远远地看着,令人想往不已。
《微读诗经》(131),《终南》里的锦衣狐裘。《毛诗序》:“《终南》,戒襄公也。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李白曾写诗赞叹终南山:“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有那样大的功劳,就应到这样的福地来安身,更显尊贵。
《微读诗经》(132),《黄鸟》里的惴惴其栗。《毛诗序》:“《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郑笺》:“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针虎也。从死,自杀以从死。”诗里的愤怒和恐惧已不可遏制:“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但凶手其实最有可能是秦康公。
《微读诗经》(133),《晨风》里的忧心钦钦。《毛诗序》:“《晨风》,刺康公也。忘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焉。”可与《黄鸟》相参证。朱熹认为这首诗是思念丈夫的女子所写,对被遗忘的处境感到很悲凄。“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像晨风中迅疾飞去的鸟儿,“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微读诗经》(134),《无衣》里的王于兴师。《毛诗序》:“《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为什么好战?《汉书》:“山西天水、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尚勇力鞍马骑射。”所以才会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微读诗经》(135),《渭阳》里的我送舅氏。《毛诗序》:“《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也。文公遭丽姬之难,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秦康公有这样不同寻常的经历,应该奋发图强才是,如此才对得起国与家。
《微读诗经》(136),《权舆》里的每食不饱。权舆是开始的意思。《毛诗序》:“《权舆》,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这个解释是可以说得通的,秦康公确实属于那种有始无终之君。余冠英的《诗经选》:“这首诗写一个冷落的贵族嗟贫困,想当年。”以前每顿多丰盛,现在少得可怜。
《微读诗经》(137),《宛丘》里的洵有情兮。《毛诗序》:“《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那令人晕眩的舞姿,确实美妙无比,只是在这祭祀鬼神的场合,是不大合适的。“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且尽兴,无论秋冬。
《微读诗经》(138),《东门之枌》里的婆娑其下。《毛诗序》:“《东门之枌》,疾乱也。幽公淫荒,风化之所行,男女弃其旧业,亟会于道路,歌舞于市井尔。”枌是白榆树,栩是柞树。“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先在树下舞蹈,然后选择一个好日子在集市现身,以表达这段难解的心曲。
《微读诗经》(139),《衡门》里的可以栖迟。《毛诗序》:“《衡门》,诱僖公也。愿而无立志,故作是诗以诱掖其君也。”陈僖公想治理好国家,却没树立具体的志向,所以写此诗来激励。“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栖迟是安居的意思。治理好了国家,不仅能生活得安定,还有佳人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