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的倾听何以能够言说?
——评罗兰巴特的《S/Z》
[摘要]罗兰巴特作为符号学大师和结构主义理论家,对声音、身体、对话等概念的理解是非常独特的,这在《S/Z》中有集中的体现。作者在书中具体阐释了五种符码何以能够互相交织,并演示成一种话语。而静默的倾听则是因为倾听者将自身凝缩为耳朵,成为身体,并与话语交融,最后产生出它自己的声音。本文主要通过对书中八个小节的分析来验证这一过程。
[关键词] 罗兰巴特 声音
身体 对话 含混
《S/Z》是一部特殊的文学批评著作。罗兰巴特在书中既有对结构主义理论的运用,又有符号学理论的阐发。纵观全书,很难发现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这大概也是作者在创作时有意为之。但在具体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书中的某些小节是有着内在的关联的。通过梳理这些小节之间的脉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位学者的相关理论。本文即是从声音、身体、对话等关键词入手,通过对书中八个小节的分析,来展示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理论。
一
《S/Z》共分九十三个小节,本文选取其中八个小节作为研究对象:第十二节(声音的编织)、第二十节(声音的叠化过程)、第四十九节(嗓音)、第六十四节(读者的声音)、第八十一节(个人的声音)、第八十六节(经验的声音)、第八十七节(科学的声音)和第八十九节(真相的声音)。这八个小节又可以分为两部分:第十二节、二十节为第一部分,其余六节为第二部分。这样划分的依据是:第一部分用来阐释声音(即符码)形成文以及产生价值的过程,第二部分指明声音的特性,并举例证明。
首先看第一部分:第十二节《声音的编织》从视觉切入。作者在这里表明自己提供五个主要符码的意图,是为了构成一种网络、一种局域,以使整篇文贯穿其中。作者既不想构造某个符码,也不愿构织五个符码之间的关系,即不欲表明一种结构,“而在于按照可能演示一种构成动作。”从这个角度来看,分析文的过程,也是展示其画面的叠化的过程,而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都能听到种种符码构成的画外音。第二十节《声音的叠化过程》,则从听觉切入。这一节中,作者分析道,现代的文之所以异于古典的文,正是因为在现代的文中,发话行为的起源不确定,文也因此成为复数的文,而要体现古典的文的复数,唯有倾听。在倾听中,古典的文的多重声音既不断展开,又不断地变换,时时处于声音的叠化过程之中。而在此过程的间隙,发话行为的来源也变得飘忽不定,对古典的文的倾听正是在这种飘忽不定中得以实现。
再看第二部分。在第四十九节《嗓音》中我们可以看出,意大利歌喉发出的那种“合乎逻辑的”天使般的嗓音,正是因为歌唱者弃却了自身的性器官。此时,身体的其余部分凝留在喉咙内,并吸引一切其相连接的机体贯注到声音的通道中来,这种歌唱也因此具有了某种一般性的机体感觉,并产生出全然不同于视觉的效果。这恰似倾听者将自身凝缩为耳朵的过程。同时,在这种歌唱中,那种润滑的已分成的乐句具有一种含混价值,因为它既是语言的,又是音乐的。这种含混的、不确定的属性,在其余要分析的五节里均有集中显示。如《读者的声音》中指明写作的特性就是阅读的声音,而真正的声音是复数的、含混的;《个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个人不过是种种意素的集合,但意素又可由此人物转移至彼人物,充满不确定性;《经验的声音》中,那些来自人类经验的世代承袭的积贮的序列,其布局过程的类型学似乎又是不确定的;《科学的声音》阐明,只有写作,才能“与其自身的劳作内接纳最大可能的复数,以此,才能不借助强制力而对抗每种语言的帝国主义。”这显然是第二十节《声音的叠化过程》中对声音的意义的再次重申。最后,在《真相的声音》中,作者揭示了十种用来阐释句子的语素。这十种之中,核心的是第六种:含混。正如第六十四节《读者的声音》作者分析语气词仅表示读者的利益,因为“正是读者对这既被命名又被回避的真相感兴趣,话语狡黠地藉恰似以制造含混,因为含混指明真相,然又平铺直叙地将真相淡化为迹象而已。”
可以看出,第二部分中对于含混、不确定性等的珍视,正是对第二十节《声音的叠化过程》中声音的特性与价值的一种进一步的阐发。
二
从以上对两个部分的分析可知,正像那个弃却自身性器官的歌手具有着特异的嗓音那样,读者在进行静默地倾听时,也可以在心中弃却文本以外的其他因素,然后将发话行为的来源变得不确定。当发话行为的来源变得含混、不确定,发出复数的声音后,再将其与种种话语相融合,这样以来,静默的倾听就可以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即能够言说。
【参考文献】
[1]罗兰巴特. S/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罗兰巴特.符号学历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