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齿铜牙纪晓岚》就这样一部部地拍下去了,那个拿着大烟袋嬉笑怒骂忧国忧民的纪先生,不仅关注天下苍生,还怜香惜玉起来,也学会耍嘴皮子了,有时再发点嗲,哎呦喂……
张铁林、张国立、王刚为什么就不懂得见好就收?起码也给观众留下一个念想,使他们觉得历史上的纪晓岚就像第一部里那样的辛辣可爱。张铁林本来就是才子,了不起的画家,也忘了留白吗?王刚这样演绎那个饕餮,不是令地狱里的和中堂窃笑不已么?
历史上的纪晓岚,其实没有这么有担当,特别是经历过一番磨砺后,棱角尽失,与当时比自己年轻得多的和珅也开始“相惜”起来了。真是侯门一入深似海吗?未必全是,但要真正能够在那风急浪高的海面扬起道义的风帆,有时候,是要豁出身家性命的,古往今来,能有几人?
奔波忙碌一天的人们,看看这样的电视,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导演能够拍这样的片子,初衷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什么都得有个度,拍完第一部,就该收手,为什么要让经典变成单纯的表演?
为什么只需拍第一部?其实恰恰因为第一部的不足与不成熟中,蕴含着编剧、导演和演员的认真。因为他们往往不知自己正在拍的片子要红遍大江南北,所以心态就比较平和,不会拿着架子想着掌声去演,心中还有对于演艺事业的敬畏与执着。等第一部红得发紫之后,再去拍,那心态就不一样了。循着第一部的套路走下去就行,故事翻来覆去无非就是那些,所能变的,就只有演员自己了。
怎么变?无非就是更加庸常化了,演着演着就把自己给加进去了。当然,每个有成就的演员,他所饰演的角色,都有自己的风格,都会加入自己的元素。比如焦晃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艺术的常规。但也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不顾角色本身的规定性。真实的乾隆、纪晓岚与和珅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可能回到历史现场去考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在当时的专制制度之中,这些官场人物,说话肯定要谨慎得多,怎么可能像电视里那样在轻松的背景音乐之下自由地演绎。
我们所看到的电视剧中的人物,特别是《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三部里的这个纪翰林,无疑是被狂欢化了的。对,就是被狂欢了,无论是导演安排,还是演员自作主张,反正就是开始狂欢了。狂欢意味着对于严肃的东西的一种消解,所有的价值与追求在一片插科打诨里被淡化以至湮没。这或许不是制作者的本意,但实际效果往往就是如此。当然,作为一种本能,狂欢也是可以理解的。我认为狂欢是人类也是生物界普遍的一种本能,偶尔地狂欢一下,对于释放压抑的情绪,缓解紧张的关系,都是有利的。太严肃太规整了,有时候会变得不通人性。但一旦沦为集体性狂欢,就有问题了。
因为集体性狂欢里,往往有非理性的群体偏移现象。这个时候,理性的力量已经不能掌控住局面,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真是古往今来琳琅满目。但也不用紧张,如果这第三部的《铁齿铜牙纪晓岚》没那么红,受众只是一小部分,喜爱他的观众还有充足的理性,那我就是多虑了。
但愿我是杞人忧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