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坐拥书房成全梦想----藏书漫话王成宗(长沙)

(2023-02-12 16:34:17)
标签:

文化

坐拥书房 成全梦想

----藏书漫话  王成宗  (长沙


   书房,是藏书读书写作的精神家园。以藏书为乐,以读书自勉,以写作明志,这是中国文化志士,自古以来的人生轨迹。书房代表了一个人的情趣和品位。

章太炎是有名的藏书家,他的藏书中光古代木版的就有8000多册。著名作家鲁迅有1.4万册藏书。这是从资料上了解到的。而笔者亲眼看到过的,曾国藩故居旁三层围的藏书楼,父子曾藏书30多万册。去年3月,常德名人杂志组织10多位作家,参观石门县易家渡镇逸迩阁书院,各自捐献了一批著作。

 高金平先生和夫人易琴,在双方父母及家人的全力支持下,投资近6000万元,修建了一座7层双进式的藏书楼,百多个红木书架美观整齐,已整理藏书60多万册。走进另一处大仓库里,100多个麻布袋内,装的是全国各地运来的书籍,尚未开包整理。另外,他们还收藏了各种大小历史文物上上万件,笔者为之震惊感动而敬佩。据官方信息,逸迩阁书院 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民办公益书院。湖南省和常德市分别授予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10大功能基地。2020年获党和政府特别贡献奖,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上世纪50年代末,笔者走读高小时喜欢小人书,父母每天给5分或一角钱的午餐费,多数我都买了连环画小人书。15岁后上中学读师范,每学期父母省用一二十元钱给我,大多数也用来买了书。母亲一口皮箱给我装衣服,那是就两三套衣服,穿一套,挂一套,枕头底下放一套,衣箱成了我心爱的书箱。

到铁路工作后,3人住一间宿舍,我在床头墙上钉挂了几块木板,便成了一个简易的书架,令我高兴了一阵子。那时,我到别人家中去,不注意什么新家具,只羡慕别人家中的书柜。当时广州铁道报驻长沙记者杨健,家中有一人多高的书柜,并装满了书,我非常的向往。原人民日报湖南记者站首席记者吴兴华住处,一间大房里两排高大的书架全是书,我羡慕极了。

1980年.我奉命调北京人民铁道报社,然后派驻广州(湘粤)记者站。广州铁路局局长杨其华关照,在机关单身宿舍给我安排了一间3人住的大房,条件好了就置了两个书架,摆满了书籍和杂志,读起来方便,幸福了多年。1994年,长沙分配了32厅,近百平米的处级住宅。贤惠的妻子知道我书多,装修时特意拆掉了一道墙(水泥框架结构),从房顶到屋底,制作了整版墙的书柜。又订制了另一墙边两个大书架,双排九层可放书。女儿燕燕家装修时,又专门为我做了另一墙的大书架。这样,我书房徐窗户和进门外,四壁都是书柜。随后,书桌电话电脑打字机电传机等应有尽有。回家后,坐在清静而充满书香的房间读书,窗外天之蓝,树之绿,鸟之声,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有了书房后,我每次上街,总要到新华书店转一转出差外地,每到一座城市,总要寻找新旧书店,有喜爱和需要的书,不管口袋里有无下餐饭费,先要将书买下。见到曾国藩文集一箱300多元,花出了我一月工资的一半,也毫不犹豫的买下。每一年除单位订报刊外,家中还自费订阅多种杂志。

现在,家中藏书和各种杂志近万册。书房放不下了,睡房的床底下客厅的茶几下电视柜中写字桌旁、凉台的立柜里,到处堆放着书刊。书多成灾,家属埋怨。每次回故乡桃源县龙潭老家,都带几捆书回去。老家一间睡屋兼书房,两个大书架,一个大衣柜,都装满书刊。逢年过节或亲戚家办红白之事,回故乡老家一周或半月,静心阅读或写作,很多文章是在故乡老家书房写出来的。

藏书几十年来,注意处理了三个关系。

藏与读的关系。到过我书房里的朋友,有的便问:“买这么多书你都读了吗?我说:“没全读,平时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读。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前夕,就选读抗战的历史书籍,并写出了有关抗日战争的7篇文章。读书是增长知识,丰富词汇,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藏书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精神财富。我拼搏了一辈子,从岳阳到长沙广州,再调北京报社做记者首席记者近20叶落归根回湘,任省铁路护路联防办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直到退休。至今我没小车,也无别墅,别人有的我没有。但是,我家藏书刊近万册,已出版个人文集10卷,约530万字。我有的别人也不一定有,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我坐拥书房几十年,成全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读与写的关系。长年坚持读书,知识逐渐丰富,视野不断扩大。有时遇到一件事,或听了别人一段话,突然产生灵感,于是坐下来写作。有的文章需要运用历史典故和相关数据,立即在读书批注或重点标示中查找。去年,纪念建党100周年,通过查找书刊资料,就写出了铁路桥梁百年圆梦记》、《我国隧道建设居世界之首》、《从蒸汽机时代到高速铁路等史料性较强的几篇文章。

写与积的关系。藏书是一种积累,笔记和剪贴也是积累,积累对爱好写作的人很重要。生活中我常作分类积累定向积累(即专题积累)。近两年来,先后写了荷花自古佳诗多》、《品尝歌词润人生》、《长盛不衰的打油诗》、《人生苦短话惜时》、《厚积方能薄发》、《盛夏话扇史》、《家乡路的变迁》等百篇文章,都是长期以来的专题积累分类积累的结果,我体会到没有积累,就没有写作

笔者已过古稀之年,讲起藏书一事,也有心痛之处。有些朋友借书后永不归还另外,我3个大笔记本,是自己读书20多年内,惜时抄录的名诗格言警句类的精华,原住长沙二里牌18栋杨老师借去后,至今下落不明从岳阳迁长沙;在广州工作21年后再回长沙,几次搬家,每次都清理一批书刊作废品处置,至今心痛后悔。

现在已进入科技新时代,常听人说:“网络中手机上什么内容都有,还买什么书?藏什么书?做什么笔记?也有人预言:“纸质媒体和纸质书籍,不久的将来都会消失。 仅仅一张芯片便可将古今书籍一网打尽” 他们说的有道理。不过我感觉,书籍报刊出版时经过三校三审,真实可靠。网络中手机上的文章,信息量大,传递迅速,内容丰富,也确有很多好文章。但是,张三可发,李四能传,谁校谁审?特别是那些10多岁的中学生,阅历浅,见识少,不能以看网络手机代替读书看报!

另外,自己收藏的书籍报刊,阅读时可以划重点写评语。网络手机办不到,还是坐拥书房好。正如古诗所云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有香绿衣棒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 原刊<广道铁>  202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