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书房成全梦想----藏书漫话王成宗(长沙)
(2023-02-12 16:34:17)
标签:
文化 |
坐拥书房 成全梦想
----藏书漫话
章太炎是有名的藏书家,他的藏书中光古代木版的就有8000多册。著名作家鲁迅有1.4万册藏书。这是从资料上了解到的。而笔者亲眼看到过的,曾国藩故居旁三层围的藏书楼,父子曾藏书30多万册。去年3月,《常德名人》杂志组织10多位作家,参观石门县易家渡镇“逸迩阁书院”,各自捐献了一批著作。
上世纪50年代末,笔者走读高小时喜欢小人书,父母每天给5分或一角钱的午餐费,多数我都买了连环画小人书。15岁后上中学、读师范,每学期父母省用一二十元钱给我,大多数也用来买了书。母亲一口皮箱给我装衣服,那是就两三套衣服,穿一套,挂一套,枕头底下放一套,衣箱成了我心爱的书箱。
到铁路工作后,3人住一间宿舍,我在床头墙上钉挂了几块木板,便成了一个简易的书架,令我高兴了一阵子。那时,我到别人家中去,不注意什么新家具,只羡慕别人家中的书柜。当时《广州铁道》报驻长沙记者杨健,家中有一人多高的书柜,并装满了书,我非常的向往。原《人民日报》湖南记者站首席记者吴兴华住处,一间大房里两排高大的书架全是书,我羡慕极了。
1980年.我奉命调北京《人民铁道》报社,然后派驻广州(湘粤)记者站。广州铁路局局长杨其华关照,在机关单身宿舍给我安排了一间3人住的大房,条件好了就置了两个书架,摆满了书籍和杂志,读起来方便,幸福了多年。1994年,长沙分配了3房2厅,近百平米的处级住宅。贤惠的妻子知道我书多,装修时特意拆掉了一道墙(水泥框架结构),从房顶到屋底,制作了整版墙的书柜。又订制了另一墙边两个大书架,双排九层可放书。女儿燕燕家装修时,又专门为我做了另一墙的大书架。这样,我书房徐窗户和进门外,四壁都是书柜。随后,书桌、电话、电脑、打字机、电传机等应有尽有。回家后,坐在清静而充满书香的房间读书,窗外天之蓝,树之绿,鸟之声,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有了书房后,我每次上街,总要到新华书店转一转;出差外地,每到一座城市,总要寻找新旧书店,有喜爱和需要的书,不管口袋里有无下餐饭费,先要将书买下。见到《曾国藩文集》一箱300多元,花出了我一月工资的一半,也毫不犹豫的买下。每一年除单位订报刊外,家中还自费订阅多种杂志。
现在,家中藏书和各种杂志近万册。书房放不下了,睡房的床底下、客厅的茶几下、电视柜中、写字桌旁、凉台的立柜里,到处堆放着书刊。书多成灾,家属埋怨。每次回故乡桃源县龙潭老家,都带几捆书回去。老家一间睡屋兼书房,两个大书架,一个大衣柜,都装满书刊。逢年过节或亲戚家办红白之事,回故乡老家一周或半月,静心阅读或写作,很多文章是在故乡老家书房写出来的。
藏书几十年来,注意处理了三个关系。
藏与读的关系。到过我书房里的朋友,有的便问:“买这么多书你都读了吗?”我说:“没全读,平时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读。”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前夕,就选读抗战的历史书籍,并写出了有关抗日战争的7篇文章。读书是增长知识,丰富词汇,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藏书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精神财富。我拼搏了一辈子,从岳阳到长沙、广州,再调北京报社做记者、首席记者近20年;叶落归根回湘,任省铁路护路联防办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直到退休。至今我没小车,也无别墅,别人有的我没有。但是,我家藏书刊近万册,已出版个人文集10卷,约530万字。我有的别人也不一定有,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我坐拥书房几十年,成全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读与写的关系。长年坚持读书,知识逐渐丰富,视野不断扩大。有时遇到一件事,或听了别人一段话,突然产生灵感,于是坐下来写作。有的文章需要运用历史典故和相关数据,立即在读书批注或重点标示中查找。去年,纪念建党100周年,通过查找书刊资料,就写出了《铁路桥梁百年圆梦记》、《我国隧道建设居世界之首》、《从蒸汽机时代到高速铁路》等史料性较强的几篇文章。
写与积的关系。藏书是一种积累,笔记和剪贴也是积累,积累对爱好写作的人很重要。生活中我常作“分类积累”和“定向积累”(即专题积累)。近两年来,先后写了《荷花自古佳诗多》、《品尝歌词润人生》、《长盛不衰的打油诗》、《人生苦短话惜时》、《厚积方能薄发》、《盛夏话扇史》、《家乡路的变迁》等百篇文章,都是长期以来的“专题积累”和“分类积累”的结果,我体会到“没有积累,就没有写作”。
笔者已过“古稀”之年,讲起藏书一事,也有心痛之处。有些朋友借书后永不归还;另外,我3个大笔记本,是自己读书20多年内,惜时抄录的名诗、格言、警句类的精华,原住长沙二里牌18栋杨老师借去后,至今下落不明;从岳阳迁长沙;在广州工作21年后再回长沙,几次搬家,每次都清理一批书刊作废品处置,至今心痛后悔。
现在已进入科技新时代,常听人说:“网络中、手机上什么内容都有,还买什么书?藏什么书?做什么笔记?”也有人预言:“纸质媒体和纸质书籍,不久的将来都会消失。”
另外,自己收藏的书籍、报刊,阅读时可以划重点、写评语。网络、手机办不到,还是坐拥书房好。正如古诗所云: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有香”。“绿衣棒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