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典型揭示本质---调查报告标题拟制艺术精选典型揭示本质---调查报告
(2023-02-05 21:15:54)
标签:
文化 |
精选典型
---调查报告标题拟制艺术
调查报告,就某一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的一种文体。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及时而系统地向人们阐述事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披露事件真像。从一个单位,一项工作或一个具体事件中,找准典型,总结经验,回答现实生活中需要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常见的有新生事物的调查,政策研究的调查,典型经验的调查,揭露问题的调查。调查报告的特点,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鲜明的针对性,高度的准确性,精致的理论性和科学的预见性。
标题是作者观点的凝炼,是调查报告主题的升华。有人说“题好一半文”,这种说法一点都不过分。
调查报告标题,应该切意,即符合文章的主旨,概括全文的中心,又透出文章的“灵魂”,如<</span>个人主义膨胀的恶果>(<</span>法制月刊>杂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应注意把握好几个方面的原则》。应该醒目,巧用多种修辞技术,将标题制成新颖,鲜明,生动,才能达到醒目的效果,如《党政各负责
调查报告标题的拟作方法有20多种,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采用公文式标题。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直接标明调查对象和调查的主要内容,以叙述情况为基本特征,以议论事实为落脚点,既具有充分的材料,又要有鲜明的观点和精辟的议论。如当年毛泽东的<</span>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span>人民日报>的<</span>孝感地区粮食形势调查>,《关于加强学校的思想教育的调查》等。此类格式标题,具有规范性,严肃性,直观性的特点,为上级机关提供决策依据。
采用对比式标题。把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组或句子组成标题,让事物在一起加以对照。如<</span>人民日报>的<</span>功与过>---某某厂改革情况的调查。《光明日报》的调查《名利淡如水
采用设问式标题。先故意举事提问,然后把问题讲清楚,可收到鲜明而引人入文的效果。如《人民日报》的《野蛮装卸是怎样造成的》---某某火车站的调查。》《光明日报》的调查报告《这笔奖金该不该给?》,《羊城晚报》的《谁是点火人?》:《认定正当防卫的两个问题》(《法制月刊》)。此类标题具有启示性,警醒性特点,多见于典型经验型,揭露问题型调查报告。
采用引用式标题。即在标题中引用名诗,俗语或主要人物的原话。能使语言生动活泼,增强标题表现效果。如《为有源头活水来》---省直职工文化活动调查(《湖南日报》):《崛起广厦千万间》---来自某某县康居工程的报告。引用了“安得广厦千万间”诗句。此类标题具有间接性,形象性特点,多见于典型经验或新型事物性调查报告。当年笔者任记者时,铁路快速客车,高铁列车和客运飞机,空位较多,在票价上各自“优惠”。我写了篇《“皇帝女儿”也愁嫁》的调查,运用的就是群众俗语。
调查报告标题其他的修辞方法就不一一描述。如何从调查的大量素材中选好角度,拟制出富有特色而生动的标题,是作者,编辑的一项基本功。笔者多年写作实践深知,调查报告标题拟制时,力争做到“四求”:大题小做“求精”:小题大做“求通”:老题再作“求新”:平题巧作“求深”。
制作调查报告标题,作者应有升华之笔。其标题不仅仅是事实的浓缩,而应该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提炼,对广泛题材的深入开掘,对社会事实主题的深化。那么,如何使调查报告标题“升华”呢?有专家谈了三条经验可借鉴。一是由点及面的扩展式升华:二是由此及彼的递进式升华:三是由表至里的深入式升华。以事实说话是调查报告的重要原则,好的调查标题,不仅巧于提供社会现象,而且精于揭示事物的内涵和本质。
(2023年1月20至27日写于长沙“乐耕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