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话明月王成宗(长沙)

标签:
文化 |
中秋话明月
王成宗(长沙)
桂花始飘香,中秋即将到。秋高气爽,月色光明。
据史书记载,中秋节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上古时代开始“祭月”,24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周礼》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活动。《唐书·大唐记》始载“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明月,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高悬在深蓝色的天幕上,熠熠生辉。中秋明月,对于中国文化人来说有着特殊意义,诗、书、画三种不同体裁,成为众家吟诵描绘的核心。仅以诗词为例,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多少咏月的佳作?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唐代李白《古朗月行》),诗人以孩童的口语,描写月亮的清明可爱,充分表现出孩童天真无邪与对大自然的可爱幻想。读着此诗,也能勾起我们成年人对童年往事的追忆。李白还在《月下独酌》中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代白居易《琵琶行》。诗人感叹年轻时代贪图享乐,虚度了无数的大好光阴。等到青春已逝,恍然觉悟到年华已不再来,留下的只是一声声叹息和悔恨。白居易还在《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中感叹:“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再看宋代词人们吟月佳句。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近中秋白,风从半夜清。”(高士谈《不眠》)。月近中秋分外明亮,风到半夜更显得清凉。“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庵《御街行》)
“玉台挂秋月,铅素浅,梅花傅香雪。……落尽庭花春去也,银蟾迥,无情圆又缺。”(田为《玉台挂秋月》)
赏月的诗词还很多。月亮之所以被诗词家们所钟情,是因为在天体中,月亮最为变化多端。他有盈亏圆缺,有新残朔望。满月如盘,弯月似弓。
中秋月亮,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寄托着人们无限遐想。笔者在职40多年,当宣干、做记者,在省政府任职,利用开会、采访、出差的机会,跑遍了全国重要地域。在碧浪千里的南海边,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在青山绿水的大江南,都见过中秋月亮。不管在何处,中秋月亮一样圆,一样美妙绝伦。在我家乡湘西北的“世外桃源”,中秋节时,月亮下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有“月是故乡明”之感。
其实,每个月十五月亮都是圆的,都很明亮美丽,只是人们不在意。有时见不到月亮,那是被云层所遮。蓝天月亮永远不会失去,正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所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宇宙是无限的。面对大自然,我们人类显得如此的卑微和渺小!
(15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