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原 三
记 (旅游)
王成宗 (长沙)
生长在江南的我,有幸3次到过寨北草原,开阔了眼界。
古老神秘的内蒙古草原,是一片辽阔的绿色净土。在那旅游地毯般的草原上,一座座帐棚,似蓝天朵朵白云;一群群牛羊,还有那奔驰的骏马,那美丽的蒙族姑娘,绘就了一幅幅壮美舒适的草原画卷。
神秘的敖包
少年时,读过的一首歌谣如今还记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初次到草原,正是春天,绿色无边,一碧千里,此时并非“野茫茫”。草原处处翠色欲流,地天一色,使人惊叹,心情舒畅。“蓝蓝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面对如此场景,我真想放歌一曲。
在呼和浩特市一位记者朋友的陪同下,我们漫步到了一座低矮的山丘上。只见丘顶一座石堆,几根绳索上挂满红色条幅,人们俗称敖包。记者朋友说:这石堆原本是作为游牧交界和辩别方向用的一种标志。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成为大草原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草原没有树林、凉亭。如今,敖包成了草原青年男女恋爱约会之处。在这里青年男女倾诉衷肠,亲吻拥抱。听着同行朋友的介绍,我想起了一些小说、电影中的敖包镜头,也忆起了曾多次唱过的歌曲《敖包相会》。
盛情的酒宴
傍晚时分,当地一位蒙族干部,把我们引进了一座蒙古包。曾有作家在散文中称,那是“草原之岛”。蒙族大伯热情地为我们指坐、冲奶茶。
笔者人生第一次进蒙古包,好奇地四周观赏。圆型尖顶天穹式包房,由木栅、撑杆、顶圈、包门、衬毡、皮绳等部件构成。内外均由羊毛编织成的毯子加以封闭,西南壁上留一木框安装门帘。
房内铺上厚厚地毯,摆上家具、电器。看起来复杂,实际拆装容易,搬迁简便。牛、羊群放牧到哪里,蒙胞们就在那里安家。
“吃饭了!”随着一声笑语,一盘除毛带皮的烤全羊端上了桌。只见羊形完整,跪在方木盘内,色泽赤红,羊肉飘香。“这是我们蒙古族传统名菜。”陪同蒙古族干部贴在我耳边说:“这是招待贵宾盛宴的佳肴。” 另外,还摆上了烧牛蹄筋等几个菜。
接着,每人面前放上一碗酒。我虽然喜欢酒,但是从未用碗喝过。陪同的蒙古族干部见我惊而为难,便解释道:“这不像内地的高度酒,这是用马奶酿制的一种酒精含量较少的马奶酒。”
“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扒肉,让你吃个够。” 按蒙古族的习俗,为贵宾敬酒要唱祝酒歌。一位蒙族姑娘唱歌敬酒,真是酒不醉人歌醉人。我记者生涯近20年,跑遍大江南北,此境少见。此情此境,按我们江南说法,“感情深,一口吞” 。人人眼角荡着笑意,脸上闪着红光,那情境使人感动不已,至今记忆犹新。
传奇的古庙
另一次去内蒙,专访了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内的百灵庙。外观白色墙壁,金色尖顶,与我见过的西藏拉萨市大昭寺屋顶相似。古庙由5座大殿、9顶佛塔和36处藏式结构的院落组成。各处殿塔雕梁画栋,廊柱林立。墙壁上彩绘着各种佛经人物,造型优美,构图细腻。在西北草原、戈壁,笔者第一次见到如此大的古庙。
“此庙始建于清朝康熙42年(公元1702年),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 陪同记者边走边介绍:“清朝康熙皇帝还亲笔写下‘广福寺’牌匾,仍悬挂在大佛殿正门上方。该庙俗称贝勒庙,据说1913年烧毁过,1924至1927年重修。”
在百灵庙的建筑中,笔者见到两座宛如双峰叠玉,对峙并立的双塔,旁边还有10多座小白塔。
据僧侣介绍,清代道光三十年(1850年),百灵庙喇嘛人数达到1500余人,到19世纪末,全庙仍有700多僧侣。“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又把侵略魔爪伸进了内蒙古西部,并培植了走狗,日、伪军驻扎百灵庙,日军特务常到这里活动。
1936年2月,在中共西蒙工委书记乌兰夫等领导下,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千余名爱国官兵发动了武装暴动,组成了一支抗日武装。
1936年11月下旬,国民党绥远省主席兼35军军长傅作义,以奇袭战术,向百灵庙日、伪军发起全面进攻,敌伤亡万余人,其中60名日、伪军官,史称“百灵庙大捷。” 在中国抗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