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08日
(2022-05-08 12:35:49)
标签:
文化 |
王成宗(长沙)
人过60岁后进入老年。每逢岁末年初,心中总有一些感叹。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曾留下很多叹老诗词,细心品读,感想颇多。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晋代阮籍《咏怀》〕。“人生暨朝露,居世多屯蹇”〔汉代秦嘉《赠妇诗》〕。不同朝代的两位诗人,其诗意是:人生就像早晨露水,短暂易逝;天道悠远无期,而人的一生又有太多不顺之事。汉代佚名《古诗十九首“青春陵上柏”》中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生是短暂的,既使活100岁,也只有36000多天。但是,不能因为人生短暂,就放弃人生追求。笔者多年阅读北京《老铁路》杂志,欣喜地从中获悉:有些古稀、八旬老人,他们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仍然坚持写作、书画、音乐等爱好,或参加社会志愿活动,身在其中,也乐在其中,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退休不退步”,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让自己的晚年多姿多彩。所以说,老年人仍有人生追求,就会超越年龄的羁绊,让人生状态失去“早晚”的概念。
“一年又过一年春,百岁曾无百岁人”〔唐代宋之问《宴城东庄》〕。这两句诗的含义是惜春,也是哀老。诗人叹惜光阴流逝迅疾,因而感伤。人生在世,岁月有限;短促的生命,又经得起几番蹉跎呢?唐代刘希夷在《代白头吟》中也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过去有人说,“人生一世,草木一春。”笔者认为,人生不如草木。寒冬时草木落叶枯萎了,甚至遭受火灾,来年春风春雨后,草木又发芽生长。而人老逝世,再无来日。
人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人生在世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笔者在《广铁老年》杂志上,从很多文章中得到启示,无论历史上还是现代社会,都有不少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老年人,他们面对人生晚年的态度是,“莫道黄昏无作为,奉献余热映光辉。”这才是有价值的可贵人生,才是“夕阳无限好”。走进老年队伍,没有理由总是叹息。笔者退休10多年来,一直坚持读书和写作,先后出版拙作4本,约240万字。不仅感到生活充实,还发现从春到秋,从冬到夏,自己的晚年一样潇洒美丽。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代杜甫《曲江二首》〕。杜甫此诗作于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他在长安〔今西安〕任职左拾遗。虽然身居官位,但饮酒的钱都不够,多处欠债,有时靠典当衣服付酒钱。他心情低落,吟诗“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认为,年到七十岁的人,从古以来不多见,感叹生命有限。既然来日不多,何不典衣醉归?
“人生七十古来稀。”传咏千年的杜甫这一名句,人们对人生各有寄托和追求。社会发展到今天新时代,随着物质的丰富,生活的改善,医疗的进步,人生年龄大不相同了。最近,笔者在微信上见到有人赋诗:“七十今不稀,八十不足奇。九十非遥远,百岁也可期。”
(2022年2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