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感谢微信公众号“IYPT青年物理学家”的约稿。)把时间倒回到11年前。那是2009年仲夏的一个夜晚,蜡烛宝宝在孤单的燃烧,它心平气和,毫无波澜。它知道自己不仅被叫做宝宝,自己也确实就是个宝,因为火焰中含有大量的纳米金刚石、富勒烯、石墨、和多孔碳材料[1]。它也知道,自己有个远方亲戚,脾气特别坏,动不动就搞出一些幺蛾子,时而上蹿下跳,时而东扭西歪[2]。
突然停电了。没办法看动画片,屋里又没有空调,蜡烛宝宝开始哭闹。不得已,爸妈带着宝宝到楼下乘凉。下来一看,这栋楼的另外两根蜡烛宝宝已经在楼下了。当三根蜡烛宝宝抱在一起打闹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它们头顶的火焰出现了振荡[3],忽高忽低,像是婴儿哭闹时的喘气,“啊——啊——啊——”。家长们被吓坏了,赶紧把它们被带到了儿童医院。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90KY2T26FeyDGRcjE9MoSYwYAVJSWibUQYdhOVqcV4K1LjUZXz0crCeF2IeT76ribqoicmksshYS1SSeyIxTvrvMA/640?wx_fmt=jpeg

在医院的走廊上,这三个宝宝居然遇到了病友,另外三个组团儿哭闹的蜡烛宝宝。当两组宝宝间距大于48厘米时,它们各自哭闹,完全无视对方的存在。间距小于46厘米时,哭泣声居然出现了耦合,两组宝宝一唱一和,像是情歌对唱:左边吸气,右边呼气;左边呼气,右边吸气。间距进一步缩小到30厘米时,两组宝宝又变了合唱:左右同时呼气、同时吸气。在交界处,也就是30厘米和47厘米处,两组宝宝会从左右两种模式中选择一个,有时还会在两种模式间跳跃。诶,不禁感叹一声,养孩子,太难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90KY2T26FeyDGRcjE9MoSYwYAVJSWibUQJjQkl9ck7y65Z3fw5NBnPWxwvCoOP8E3Ll6U06cVFjicQqtwbbfZ6icg/640?wx_fmt=jpeg

这么奇特的病例,急诊大夫看了直摇头,只能求助医院的大牌专家啦。于是挂了“干涉科”的专家号,今天坐诊的是“马赫—增德”大夫。马大夫用它闪着激光的大眼睛扫描了一遍,顺手就画出了一个宝宝、三个宝宝、两组宝宝火焰的等温线,并在病历本上潦草的写下了诊断意见:“层流。两组宝宝表现出的耦合现象,有三种可能性:传导、对流、辐射。相对于宝宝们的间距和振荡周期,气体的扩散系数太低。颇有条理的等温线,又不太支持对流的作用。所以,最有可能导致两组宝宝同步哭闹的原因,是热辐射。”
随后,马大夫做出了如下假设:1、蜡油气化后和氧气混合;2、蜡油不限量供应,但氧气供应速率恒定;3、氧气从无限远处输送给蜡烛,反应生成的热量以对流的方式转移走。基于以上三点假设,马大夫构建出如下方程[3]: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90KY2T26FeyDGRcjE9MoSYwYAVJSWibUQOgU9DGQ2jt86ejE7AoGxRuyNXP0N9w20RB0rvwb9CDU9AkmZznhMiaQ/640?wx_fmt=jpeg

公式(1)中,等式右端的三项分别代表气体流动导致的热量损失、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辐射导致的热量损失。公式(2)中,等式右端分别为气体流动带来的氧气和燃烧消耗的氧气。通过改变公式(1)(2)中的参数a,就可以得到平稳燃烧和振荡燃烧两种模式,如下图所示: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90KY2T26FeyDGRcjE9MoSYwYAVJSWibUQ5o8Z3X3Vmg5wInjbS7kQyMicccYRCI5A5pb3mlEViagj3jIkO1DBSJpA/640?wx_fmt=jpeg

进一步,考虑两组蜡烛之间的耦合,可以得到如下方程:

方程(3)的最后一项体现了辐射耦合的作用。

吃了马大夫开的药,蜡烛宝宝们算是暂时消停了,爸妈们都放心的带着宝宝们回家了。
——————————————————————
——————————————————————
第二章
时间来到了2015年,蜡烛宝宝俨然已经变成了少年。这时大批的直播平台已经出现,蜡烛们也经常偷偷看人类在网上的直播。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蜡这些正值青春期的蜡烛们聚在了一起。它们决定效仿人类,组团出道,并且给自己取了一个颇有年代感的名字“奇趣物理实验之火焰烧女101”,简称“火烧101”。“火烧101”在镜头前不断地搔首弄姿,摆出各种pose,使出浑身解数,甚至还玩儿起了叠罗汉,目的非常明确:求点赞、求打赏、求礼物、求出名。在Sprimg、
Elsever、Wily等知名直播平台主办的各种选秀大赛中,蜡烛们为了争夺C位,机关算尽。大部分时候,C位的光彩都会盖过同伴,但有时周边的同伴也会联合起来挤兑C位,大家也会为了出场顺序而暗自较劲[4]。诶,有蜡烛的地方,也有江湖。
伴随着知名度的增加,“火烧101”大有超越“火箭少女101”的势头。但是一个谁也没有料到的问题出现了:内卷。成员多了,振荡怎么都无法同步,不是这儿错,就是那儿错,有时甚至还出现了分区[4]。区域内部同步,不同区域则无法同步。诶,蜡烛多的地方,也有帮派。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经历了一年的野蛮式增长,塑料姐妹情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残酷,“火烧101”正式宣布解散。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儿时喜爱的多个偶像组合,历史总是惊蜡烛的相似。
还记得文章开头那3个被带去医院的小婴儿吗?它们毕竟是发小,割舍不下多年的情谊。2016年,它们再次走到了一起。像它们这样有情有义的蜡烛们,一共有9个。它们分成了3组,每组3根蜡烛。3是个神奇的数字:三原色,事不过三,三国演义,三个臭皮匠,三过家门而不入,等等等等。但这次它们不急于扩张,先想静下心来,把自己的问题想清楚。它们又给自己起了一个颇有年代感的名字“奇趣物理实验之小火队”,算是向儿时的偶像“小虎队”致敬。现在,最让它们纠结的,是凝聚态中的“自旋阻挫”和3个人类在一起时表现出的另蜡烛迷惑的行为[5]。在凝聚态和人类身上出现的奇特行为,会不会在它们自己身上复现呢?答案是肯定的。当“小火队”站成等边三角形时,它们表现出了“同相振荡模式”、“部分同相振荡模模式”、“旋转模式”和“终结者模式”[6]。

三角形的边长不同时,这四种模式出现的概率也有较大差异。相距30mm时,四种模式都会出现;相距35mm时,就只剩下“部分同相振荡模模式”和“终结者模式”;相距40和45毫米时,“旋转模式”又冒了出来[6]。
“小火队”的三个成员一闲下来,就喜欢坐在天台聊天,回想儿时的美好时光。有一次它们忽然想起了2009年一起去儿童医院的那次经历,想起了干涉科的马大夫[3]。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但总觉得那大夫的处方有些不那么令人满意的地方,有些东西还值得进一步深究。它们推断,当一根火焰燃烧时,周围伴随有向上运动的气流。当三根蜡烛聚在一起时,会产生较大的火焰,伴随有较强的气流。气流在空间的非均匀流动产生了涡旋,进而将火焰扯断。基于以上推断,它们认为蜡烛间的不同振荡模式,是涡旋与火焰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但是,马大夫在病历中记录下的等温线似乎并不支持这个推断,这让三个小伙伴陷入了沉思。天色已晚,洗洗睡吧。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90KY2T26FeyDGRcjE9MoSYwYAVJSWibUQ9U00tdt4yJhw33Ngiaps3zaYw48Raz4w7Ikgy5ejN3wzLgAd06ao4xw/640?wx_fmt=jpeg

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
[1] Z. Su, W. Zhou, Y. Zhang, Newinsight into the soot
nanoparticles in a candle flame,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47(16)(2011) 4700-4702.
[2] B. Cetegen, Y. Dong, Experiments onthe instability modes of
buoyant diffusion flames and effects of ambientatmosphere on the
instabilities, Experiments in Fluids 28(6) (2000)
546-558.
[3] H. Kitahata, J. Taguchi, M.Nagayama, T. Sakurai, Y. Ikura, A.
Osa, Y. Sumino, M. Tanaka, E. Yokoyama, H.Miike, Oscillation and
synchronization in the combustion of candles, The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113(29) (2009) 8164-8168.
[4] D.M. Forrester, Arrays of coupledchemical oscillators, Sci.
Rep. 5 (2015) 16994.
[5] K. Yokoyama, Y. Yamamoto, Threepeople can synchronize as
coupled oscillators during sports activities, PLoSComput Biol 7(10)
(2011) e1002181.
[6] K. Okamoto, A. Kijima, Y. Umeno,H. Shima, Synchronization in
flickering of three-coupled candle flames, Sci.Rep. 6 (2016)
3614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