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mw690/001JXyxAgy6NS1V14VT7d&690
【感谢新浪首页、博客首页、草根名博首页同时推荐此文 】
据报道,近日在中山大学南校区举行的本科生专场招聘中,有的企业公然以学校区分起薪,在展位前展示薪资标准,将应届生就读的院校分为普通、重点、211工程、985工程,以及清华北大电子科大等5个梯度。以本科生为例,普通院校毕业生起薪为5000元,之后每一级别增加1000元,给清华北大的本科生开出9000元月薪,研究生每一个级别相差2000元底薪,而博士生只接收211大学以上院校。对此,不少大学生吐槽“歧视”太严重……
就业应该以什么为导向?名校毕业固然是优势之一,但不能过分放大,以此作为唯一标准来判断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毕业学校论薪资更是有些过于片面。当然,用人单位吸引优秀人才可以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但必须建立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之上,高考”一考定终身“的不合理性已让教育有些偏离了初衷,让学生和家长在争取公平竞争中体会着教育的不公平,给各类高校分等级让大学生自然而然地也分成了“等级”。如果就业继续视“出身”来定性定薪,确实在不公平中让人有被歧视感。不少大学生没有投简历,觉得不想进这样“歧视”心重的企业……
由此想到最近对于“985”、“211”被指成高校“贫富分水岭”的争议。“211”、“985”是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两个工程的代称,均在上个世纪启动,距现在已有近20年历史,虽然它在促进中国高校水平、能力提升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211”、“985”在获得国家科研经费拨款、学生就业方面的“含金量”越来越大,故其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未来走向是值得关注的。如“985”、“211”带来的其中一个弊端就是争抢经费,这将加剧教育的不公平。再如,由于有“985”、“211”的存在,自然给高校划出了“三六九等”,导致一些招聘单位以此作为“门槛”设限招聘大学毕业生,导致很多非“985”、“211”高校的毕业生难以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
据消息,前天,教育部领导在出席“2014年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研讨会”时明确表示:今后,更多的国家重大项目将会在支持范围、遴选条件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一视同仁,破除“985”、“211”的身份壁垒,而更加注重绩效评价。他呼吁:高校不要过分在意大学排名,而是要扎扎实实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质量,而不是看它的规模、数量。衡量一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就是看社会评价,有多少优秀毕业生在服务国家、贡献社会。
确实,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不但对整个教育改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各类人才培养发展机制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导向,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来引导高校准确定位、适应需求、特色立校、科学发展;引导社会正确看待高等学校办学行为和发展现状;促进政府资源配置方式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只有摒弃唯考试评价、唯分数论的观念,才能真正树立起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理念;只有用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适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要求的人才,才能让每一位大学生带着理想和梦想在平等、公正、自由的良好环境中积极快乐地走进社会,去实现国家的伟业和人生的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