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博文被新浪博客首页和草根名博推荐,愿人人都珍惜书,望孩子们不再撕书发泄……)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从网上看到某中学高楼纸片如雪满天飞的照片时,居然流泪了,当时似乎感受到孩子们撕书时的那种无奈和压抑……
但这一幕每年上演,并且越演越烈。高考前,据说不少学校的高三学生上完最后一节课后,以撕书撕卷来狂欢减压。高考后,考的好的学生以扔书庆贺,考得不好的学生用撕书发泄……尤其是今年高考前某地几名高三学生围殴制止他们撕书行为的老师之事件,虽引起社会热议,但一切等高考以后再说……因为在中国的教育中,高考似乎是至高无上的。
http://s5/mw690/001JXyxAgy6Jw1zQPSQ04&690
高考终于结束了,一切平静下来,但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包括学生)一起讨论和思考,那就是:我们的教育怎能允许学生拿书出气?一个教导学生读书的地方怎能容忍学生在校集体撕书?是因为书上的知识都掌握了?可以弃之;还是因为书是死的,是付钱买的,喜欢怎样就怎样?……会有很多原因和理由,但从这些原因和理由中是否可以去发现各自的问题并采取些措施来阻制这种现象的发生和蔓延呢?因为它毕竟发生多年,并在日趋流行……如果通过今年暑假的共同反思,从此不再发生这样带有“讽刺性”的发泄方式,这就是一道最有意义和效果的暑假作业题。
我们不妨通过几个简单的问号来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
一、书是什么?书是用来读的朋友,虽不像我们生活中的朋友,但它也是有生命的。书是人用钱买来的,但人和书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始终处于平等的互动与交流之中。书作为一种载体,凝缩着作者生命历程中的思想精华与经典感悟,它是作者生命活动的一种表达形式,更是作者生命价值的一种体现和延续。虽然书的表现形式是静止的,但它表达的内容却是流动的,它不仅连结过去和现在,而且还通过现在制约着未来,并时刻向未来开放着。正是因为书的这一特质,读书后,我们才会明理和收获,才有丰富的启迪和遐想……所以,课本也好,闲书也好,如果我们用心去读,就能够读出其生命的意蕴来,既便我们对书上的内容有不同的看法,既便我们对如何读它的教育方法有意见,我们都不应该去惩罰书,去撕毁书的尊严和生命。反过来,当我们学有所成时,在感恩学校、老师、家长、社会的同时,难道就不该感恩书本吗? 其实书是最值得我们去感恩的……
二、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升学,是人性成长的追求,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人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掌握、德行的完善,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而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制度,尤其是“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让教育围绕升学、分数而展开,不仅其教育活动本身不可能幸福,而且所学的学生也日渐远离幸福……。同时,教育不是训练,是生活、是创新,而我国近年来的教育常常以“标准化”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制成品”,没有自主选择,没有个性张扬,只有为对付高考而反反复复的训练,很少有生活的发现和创造的唤醒。为了赢得高考,从幼儿园开始备战,小学六年超重背包,到了初高中"题海战术"登场,为了考试远离童年趣,为了分数丢掉想象力……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三,国家多少投入、学校多少付出、老师多少精力、学生多少苦读、家长多少心血、社会多少关心……但结果为了高考和分数连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在不断下降,怎回事?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近视率分别为39.05%、64.3%、70%;而当高考真的来临时,考生们却无法平静地面对挑战,要用集体撕书、撕卷等来反抗和发泄,而学校怎能允许学生在读书之地撕书呢?难道就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疏导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教育到底是得还是失?教育是否和初衷有了距离?真的值得思考啊!
三、为谁而学习?这个问题,似乎在孩子们一开始上学时就应该明白的,就如同犹太人让孩子读第一本书时就记住书是甜的一样。但奇怪的是我们的孩子,虽然从小听父母说:“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听老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苦海无涯苦作舟”。但对于为谁而学习,真是蒙胧的。或许是因为近年来大家太重视教育了,一个孩子的学习成了全家人的头等大事,学生的升学率成了学校的头等大事,所以不少孩子把学习当作是家长的事,为家长而学、为老师而学的思想很普通,很少明白是为自己的成长而学,为国家的强盛而学的道理。这既是一个值得教育、家庭、社会共同思考的问题,更是值得学生自己深思的问题。只有明白了学习的出发点,学习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心甘情愿地去品尝学习中“苦”的滋味,去珍惜书的意义和作用。当然,孩子们也可以为父母而学、为需要而学……但学习的主人一定是学生自己,并且学校学习只是为人的终生自修做准备。应该看到,教育体制需要改革和正在改革,教育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在自我教育中真正成长等问题有待不断探讨和完善。但在相同的教育制度下,我们也能看到勤奋而快乐学习的不少事例。如今年高考中出现了19岁湖南玻璃女孩刘儒珍,希望考入医学类大学帮别人治病;四川无臂男孩彭超,梦想进高校学土木工程;还有46岁的河南盲人按摩师顾金生想当一名盲人律师……她(他)们的学习之路要比常人艰难的多,但她(他)们是如此乐在学中,这就是人的不同和不同的学,试想她(他)们会在高考前撕书、撕卷发泄吗?我想她(他)们肯定舍不得!
在高考结束之际,希望通过简单的分析,能阻止撕书撕卷现象的发生。考生们虽然已将步入成人,但他们还远不是成熟的“社会人”,还是个大孩子,尤其是在中国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遇到高考这样重大的考试,在高考前后有不良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关健是学校和家长用怎样的方法去帮助他们释放和减压?
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段人生的新起点。高考来了,积极迎接;高考走了,正确面对;考好考坏,都是人生的经历和财富。给考生们一个拥抱,告诉他们:高考是以前的目标,走过来,都是好样的!此时请忘掉考场,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社会的温暖;去欣赏音乐的神奇和舞蹈的疯狂;去体会长辈的艰辛和劳动的快乐;去看一幕韩剧帮人物流泪,去登一座高山出出汗……如果你还不够过瘾,那就大声地对山谷、对大海喊:我来了!我长大了!以后再也不撕书了!
http://s13/mw690/001JXyxAgy6JAiohaMs1c&690
说明: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