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莫言将携夫人、女儿,带上中山服、燕尾服等5套服装,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前去瑞典领诺贝尔文学奖。据报道,高密官员将陪同莫言领诺奖,借机向世界宣传高密的红高粱文化。
距离12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还有一周时间,莫言此次领奖行程安排相当“满”,12月5日从北京出发,6日抵达瑞典,在瑞典期间会有3到4场演讲。但他的所有演讲中可能都会有“红高粱”这三个字!http://www.dqdaily.com/dqw/xwzx/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00906/0025114f40fd0dee996010.jpg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红高粱成汪洋的血海。”这就是莫言在小说《红高粱》里,对于“高密东北乡”风土地理的一句“标签性”描写。
“可惜,现在你们已经看不到红高粱了。”在获奖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莫言对追问他的“乡土情结”记者说。
本来,莫言获诺奖时正是高粱收获的季节,但高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种红高粱了,即便在地势最低洼的“东北乡”,这种耐涝作物也已被玉米取代。“红高粱”这个词,更多的只是以乡土意义的符号存在。
http://a1.att.hoodong.com/63/06/01300000044169121326063016366.jpg
大块的色调、单一的场景。张艺谋在拍电影《红高粱》时,将这种原始和粗犷,用浓烈的色彩发挥到极致,打动了金熊奖评委。莫言兄长总会感慨:“电影里的场景都找不着了,早没了大片大片的高粱地。”秋风苍凉,阳光很旺。一朵朵丰满的白云,依旧在瓦蓝的天上游荡,只是再没了“高粱上滑动着的紫红色影子”。
但仍然有人试图找寻。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对莫言的评价中,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莫言获奖后,来自瑞典电视台的记者,刚到高密就直奔莫言笔下的“东北乡”。这几乎是所有来自国外的参观者最感兴趣的地方,但再也见不到作品中的大片大片的高粱地了!
红高粱不种了,然而现在高密有了红高粱文化节,它不仅仅是莫言,而是高密文化的大展演……
http://news.folkw.com/uploadfiles/2012-11-12/20121112_084314_535.jpg
曾有人说高密红高粱文化节的出现,是因为莫言的缘故,而莫言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在我写小说之前,高密人民种植红高粱已经千百年,我写小说,是继承了高密的文化……我写《红高粱》是因为高密有过一眼望不到边的红高粱”。
有位作家说,莫言的小说都是从高密东北乡这条“破麻袋”里摸出来的。但也许正是这条“破麻袋”,让莫言的文字有了独有的风格;土,是莫言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莫言将去领诺奖之时,我们从莫言作品的特点到莫言获大奖看到了高密黑土地上“齐鲁文化”的渊源!这对现代高密人来讲既是一种震撼也是一种自信,高密人拥有的不仅仅是莫言一个宝贝,而是那块土地的无限文化宝藏以及它的无限价值……
有位高密官员说:高密要山没山、要水没水。我们现在对莫言无需推介,高密也没有能力推介莫言,我们只能借莫言推介高密……
如果说,从红高粱到《红高粱》,是生活给莫言的灵感,是大地对文学艺术的馈赠;那么,从《红高粱》再到红高粱文化,是莫言推介高密,是他和文学艺术对土地对生活的感恩!http://www.17se.com/images/upload/2007/09/19/163912.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