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机遇与挑战,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重要课题。而我们的现时生活又是怎样呢?一些人为生活所迫拼命加班,物质极大丰富的前提下,精神却空虚了;一些人为升官发财而奋斗,精神过度耗费、疲惫不堪;有的人为了有成就感,超负荷工作,造成遍体鳞伤,英年早逝。当然还有怀才不遇、内心不安定之人等等。他们不能辨证地看待自己、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他们精神是浮躁的、不安定的。中医认为,精神因素致病是当今社会的主要致病因素。
因情志因素引起疾病的基本道理,主要是影响个人体内部的正常生理环境,具体反映在气机失常、阴阳失调两大方面。
人体可以说是一部完整的机器,机器的正常运转在于动力,而人的一切功能活动都有赖于气的推动。按中医理论讲,当身体健康时,五脏六腑之气都能按照各自的生理路径运行。例如脾气主升,能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输布全身;胃气主降,则把胃中之浊气(即胃内食糜)下送到小肠、大肠。肝气喜畅、胆气主泄,肝胆在协助脾胃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的同时,还维护着人体正常的精神状态和情绪表现,从而保证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生理功能。倘若这种功能因受情绪的强烈波动而遭到破坏,临床上便会出现气机紊乱、气滞不行等气机失常的病理表现。生活中常能看到有人在大发脾气时面红耳赤、声高气粗,事后又自诉胸腹胀满、不欲饮食,严重的还会因大怒而导致呕血昏厥。这类症状在中医临床上称作“肝郁气滞”、“肝气犯胃”、“肝气上逆”或“肝逆气闭”,它严重干扰了人体气机升降的正常运行,对健康极为不利。所以《内经·素问》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并用来说明人体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在体内只有经常地保持相对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激烈的情志活动能损阴伤阳,破坏人体阴阳的平衡。例如发怒时所表现的面红耳赤,声高气粗,就已经反映了肝阳偏盛、肝气上逆的临床症状;而连续持久的思虑、忧郁,就有可能导致阴盛阳衰的病证。所以中医有“暴怒伤阴,忧虑伐阳”的论述,说明情志过于激烈是促使人体阴阳失调、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系统,通过复杂的反馈机制维持着体内各方面的微妙的动态平衡,其中神经系统是起主导作用的。各种精神刺激,都会干扰该系统的工作状态,引起一定范围的波动,这也是保持人与外界环境平衡的一种应答反应。如果这种反应太强烈,超过了该系统的调节范围或该系统调节失灵,就会破坏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状态,于是表现为疾病。
如:不良情绪常常是诱发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精神上的愤怒、焦虑、恐惧,可引起一系列自主神经机能变化,促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如果长期使情志处在激烈的紧张状态之中,这种机能变化便可固定下来而成为不可逆转的病理现象。因此,临床上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的头痛、脑血管意外以及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一般与持久的精神紧张状态有关。因此,要想身体健康,首先精神情志要健康,这才是人们养生延年的根本要旨。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其主要内容就是如何养生,预防疾病。《内经》中说:“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已经产生才去用药治疗,就像是口渴了然后才去掘井、战斗已经开始后才去铸造武器一样,不是太晚了吗?
因为上古之人懂得养生的道理,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妄劳作,精神平和,这样他们得以健康到老,活到自然寿命,百岁之后无疾而终。而今时之人恰恰相反,他们不知道保持精气充沛、蓄养精神的重要,只顾一时之快,背离了养生之道。
中医有句话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就是现代医学说的免疫功能、抵抗力,正气存在于你的身体里。“邪”就是致病的因素。正气充足时,邪是不能侵袭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你要是得病了,说明你的正气是缺乏的。也就是说,健康到老、无疾而终的人正气充足;疾病缠身,甚至英年早逝的人正气受到了严重的损伤,正气是不足的。
中医认为任何事物都要讲究一个“度”,度掌握好了,人体内环境就平衡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了解“治未病”的理论,掌握养生方法的原因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