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国玮
王国玮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558
  • 关注人气:1,0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肝论治百病”思想的现代临证特点探析

(2010-01-04 16:12:44)
标签:

杂谈

分类: 漫话中医

肝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腑之一,其功能与人体生理病理有着密切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其特点为体阴而用阳。肝疏泄气机功能正常,人体就会精神愉快、情志适度;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血液运行与津液代谢正常;男子精液藏泄适度,女子月经正常而胎孕有期;故《黄帝内经》曰肝“将军之官”、“司疏泄”。各种因素导致肝脏功能失调,则影响气血运行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如肝气郁滞或疏泄太过,出现胁痛、喜太息等;影响冲任气血运行,表现为痛经、月经失调等;肝阳上亢、风阳上扰等,出现头痛头晕、耳鸣目胀等。古代医家常常从肝论治各种杂病,谓之“从肝治百病”的学术思想。

笔者近年主持北京地区“治未病”、医药卫生科普与临床工作,在对人群的工作生活习惯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研究中发现,现代人工作生活习惯与节奏的改变,影响肝脏功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其临床特点表现在: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导致肝阳上亢,肝火旺盛,从而出现痤疮、神经性头痛;工作事业不顺利,生活环境不满意,家庭生活不如意,导致肝气郁结,累及他脏,影响冲任气血运行,导致痛经、月经周期紊乱;影响脾胃气机升降,久则郁而化火,灼伤胃阴,瘀血内生,从而出现胃痛、胃胀,嗳气。笔者结合现代疾病的临床特点,从肝论治百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介绍如下:

 

1. 痤疮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结构的慢性炎症疾病,主要发生在颜面及胸背处,表现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继发性脓疱或结节、囊肿等,中医称为“肺风粉刺”、“面疱”,多为外感风寒、风热、风湿郁于颜面,或过食辛辣油腻食物,湿热内生,上逆于面,郁久化火致经络不通,痰凝血瘀,生成粉刺。郁久化脓,便会生成暗疮,久病入络,结聚成块,成为结节、瘢痕。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凡生痤疮者,多因工作繁忙或压力大,精神情绪始终处于紧张或亢奋状态,导致肝阳炽张,阳亢化火,肝火旺盛,肝火上炎,导致血壅津凝,形成痤疮。故而临床治疗以清肝降火、化郁消痈为法,治疗痤疮久治不愈,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典型病例如下:

     患者王某,女,24岁,首诊2008年4月12日。主诉:面部反复丘疹、脓疱6月。就诊时见面部有密不可数的丘疹、脓疱,皮损处红肿,压痛明显,伴有头晕头胀、口干口苦、时有目赤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追问患者发病诱因,患者自述近半年来工作繁忙、紧张,时常夜间加班,睡眠不好,多梦易惊。辨证为肝阳炽张,肝火上炎。治当清肝降火,柔肝潜阳为法。处方如下:醋柴胡10g,白芍10g,赤芍10g,丹皮10g,炒栀子10g,菊花10g,地肤子10g,白鲜皮10g,桔梗10g,苦地丁10g,蛇床子10g,土茯苓30g,苦参10g。并嘱患者此病与工作情绪紧张、睡眠不足有关,当放松心情、调整工作节奏、保证睡眠,同时宜清淡饮食。患者服用上方14剂后复诊,自述已无新发病灶,面部丘疹、脓胞好转。以上方为主继续加减服用1月,面部丘疹、脓胞均已消失,嘱患者继续服用7剂巩固疗效,同时注意生活调养。

 

2. 神经性头痛

神经性头痛主要是持续性的头部钝痛、胀痛、闷痛,或有头部“紧箍”感。疼痛部位多见两侧头部、后枕部、头顶部或全头部。中医认为本病属于“偏头风”、“偏头痛”,系邪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或脑腑失养所致。笔者在临床上发现,许多神经性头痛患者,多因恼怒,或生气,导致肝阳上亢,风阳上扰清窍,则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神经性头痛发生。故而临床治疗以柔肝潜阳、熄风通络止痛为法,治疗顽固性神经性头痛,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典型病例如下:

患者张某,男,56岁,首诊2008年5月27日。主诉:头痛8月。就诊时诉偏侧头部胀痛而眩,郁怒加重,心烦急躁,失眠多梦,面部烘热,时有耳鸣,舌红苔薄,脉弦滑。追问病因,自述8月前与人争执,大怒后即现头痛。辨证为肝阳上亢、风阳上扰。治当柔肝潜阳、熄风通络止痛为法。处方如下:菊花10g,桔梗10g,钩藤15g,白芍10g,赤芍10g,白芷10g,蔓荆子10g,知母15g,醋柴胡10g,黄芩10g,炒栀子10g,夏枯草15g,玄胡10g。并嘱患者此病与恼怒、生气等不良情志因素有关,宜舒畅情志、常开笑口。患者服用上方14剂后复诊,自述头痛减轻大半,其他不适亦见轻。以上方为主继续加减服用1月,头痛及诸症均消失,嘱患者继续服用7剂巩固疗效,同时注意调节心态。

 

3. 痛经

痛经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中医称本病为“经行腹痛”,认为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急骤变化,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笔者在健康调查与临床实践中发现,现代青年女性痛经的主要原因为情志因素所致的肝郁相关证侯。在现代市场经济与追求效率的社会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中充满着激烈的竞争,青年女性,尤其是外企女性,承担着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的压力,往往导致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血运行正常,月经定期而至,无痛经发生。如气机郁滞,导致肝主疏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常,出现痛经、月经紊乱。故而临床以舒肝解郁、理气和血止痛为法,治疗痛经,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典型病例如下:

患者阎某,女,24岁,首诊2007年10月16日。主诉:痛经1年余。就诊时诉每于经前一二天或月经期少腹胀痛剧烈,拒按,月经前后不定期,或伴胸胁乳房胀,或经量少,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舌黯红,脉弦细。追问病因,自述1年余前毕业后工作紧张,且人际关系复杂,时常情志抑郁,开始出现痛经,后逐渐加重。辨证为肝气郁结、瘀血内生。治当舒肝解郁、化瘀止痛为法。处方如下:醋柴胡10g,香附10g,郁金10g,白芍10g,赤芍10g,玄胡10g,红花10g,丹皮10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夏枯草15g。并嘱患者调节情志。患者服用上方14剂后复诊,自述本月月经来潮时,疼痛明显减轻,月经血块减少。此后,每于月经来潮前10天以上方为主加减服用,共3月,痛经及诸症均消失,嘱患者继续服药巩固1次,同时注意调养情志。

 

4.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为慢性不规则的上腹疼痛、或胃胀、嗳气等,尤以饮食不当时明显。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痛”、“胃痞”范畴。其发病多由外邪客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导致胃受纳腐熟功能失常,升降失调,气机郁滞,病邪阻胃,正虚邪侵而成。笔者认为,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特点,慢性胃炎多因肝脏功能失调所致,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痛。肝郁日久,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至此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笔者临床治疗常从肝着眼,辨证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典型病例如下:

患者顾某,男,38岁,首诊2008年5月19日。主诉:胃痛间作3年余。就诊时诉胃痛间作,疼痛为隐痛,时有针刺样痛,烧心,时有反酸,餐后胃胀,嗳气,脾气急躁易怒,眠差多梦,舌红,有瘀点,苔少,脉弦细。追问病因,自述因夫妻关系紧张,时常心情不舒、易怒,逐渐出现胃痛,此后反复发作。辨证为气郁化火,灼伤胃阴,瘀血内生。治当舒肝清火、养阴益胃、化瘀止痛为法。处方如下:醋柴胡10g,木香10g,香附10g,郁金10g,白芍10g,赤芍10g,蒲公英15g,清半夏10g,炒栀子10g,当归10g,麦冬15g,沙参15g,三七面6g(分次冲服),生麦芽30g。并嘱患者家庭生活当多相互理解、支持。患者服用上方14剂后复诊,自述本月胃脘疼痛明显减轻,心情也大为好转。此后,以上方为主加减服用2月余,胃痛及诸症均消失,嘱患者注意调养情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