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伏”要喝绿豆汤

(2009-06-28 19:19:37)
标签:

养生

饮食

绿豆

丝瓜花

胃肠炎

保健

健康

王国玮

中医

分类: 百姓养生

你了解绿豆吗?

1、绿豆有什么营养价值?

绿豆,又名青小豆,据分析,每100克绿豆含蛋白质21.2克,糖类59克,粗纤维5.2克,钙155毫克,磷417毫克,铁6.3毫克,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氨基酸等。绿豆中所含的氨基酸如亮氨酸、蛋氨酸等可以互补,从而使绿豆的营养价值更高。

2、生活中如何食用绿豆?

绿豆入药,可谓全身是宝。绿豆煮食,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消肿下气;绿豆粉清诸热,解药毒,治疮肿,疗烫伤;绿豆皮解热毒,明目翳,与菊花同作枕用,可降血压,明头目;绿豆花可解酒毒;绿豆煮汁或绿豆叶绞汁和醋少许服,可治呕吐下泻;绿豆芽为美容减肥佳食;绿豆凉粉可解暑热,止烦渴。绿豆粉丝洁白纤细,可汤可菜,风味独特;绿豆沙开胃健脾,有助消化,与米面混吃有互补作用;绿豆糕清热祛暑,生津止渴,解毒消肿,。

3、什么人不能食用绿豆?

    绿豆是受老百姓喜欢的常用食品,但是,如果食用不当,不仅不能起到食疗和治疗作用,反而会影响身体健康。如平素有便溏、不思饮食、乏力、自汗等症状的脾胃虚弱人群,不易使用绿豆,因为绿豆能加重脾胃虚弱,导致便溏、不思饮食、乏力、自汗等症状加重。还有经常自觉腰酸背痛、膝酸软无力、乏力倦怠、喜暖无寒等症状的人群,属于阳气不足,绿豆性凉,故不宜食用。此外老年人夜尿频繁,尿清长或无力,四肢不温者,亦属肾阳不足,亦不适合食用绿豆。

4、绿豆吃多少都行吗?

    绿豆虽然性味比较平和,但是毕竟偏凉,食用量一般以每次50-100克为宜,如果进食量太大,会不宜消化,且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腹胀、腹泻,甚至腹痛、呕吐等不适。而且食用时间一般以夏季为宜,冬季寒冷,应当保养人体的阳气,不宜食用绿豆。也应当注意不能长期持续食用绿豆,以防止过久食用绿豆,导致脾胃虚弱。

 

我需要绿豆吗?(绿豆涉及病症的自测)

1、在盛夏高温或高温下易于中暑的工作人群或中暑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时,绿豆功能清凉解暑、除烦生津,用绿豆煮汤来补充是最理想的方法,能够清暑益气、止渴利尿,不仅能补充水分,而且还能及时补充无机盐,对维持水液电解质平衡有着重要意义。食用绿豆汤对防止中暑或解除中暑有非常好的作用,使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绿豆还可以和其他解暑食品一同使用。如绿豆丝瓜花饮,绿豆60克,鲜丝瓜花10朵,先将绿豆煮熟烂后,加入丝瓜花,再煮片刻后即可饮用,其防治中暑的作用更强。所以,如果遇到上述情况时,当然需要绿豆了。

2、青春期女孩出现青春痘,或成年女性患有痤疮,绿豆能够清热解毒,抑菌消炎,治疗青春痘和痤疮。民间有谚语“端午吃了绿豆糕,一年四季不长疱”,可见老百姓对绿豆功效的重视和信任。

3 婴儿皮肤娇嫩,易于患湿疹,绿豆性凉味甘,有较强的药力,故能清热凉血,利湿去毒,适于患湿疹者食用,尤对发热、疹红、渗液多、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者适用。使用时,可用绿豆30克,粳米适量,冰糖少许。将粳米、绿豆分别淘洗干净,同下锅加水煮粥,粥熟后加冰糖适量调服。也可单独用绿豆煎水服,以绿豆煮烂为度。本方法制作的绿豆粥,豆、米软烂,加糖后有甜味,小儿喜吃,故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4、冠心病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头晕、头痛、急躁易怒等症状,中医辨证属于阴虚阳亢型患者,绿豆能降低血脂、降血压、治疗动脉硬化,故而适用于冠心病患者食用。食用时,可用绿豆粉500克,烘干,再研细末。每天2次,每次6克,加红糖适量开水冲服,连续服完为一疗程。但是对于有形寒肢冷、口淡、苔腻的冠心病患者不宜服用。

5、胃肠炎患者出现上吐下泻症状时,绿豆具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作用,可用于因饮食不慎,或进食不洁食物后,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如急性胃肠炎初起时,取绿豆80克,大蒜10瓣,冰糖适量。绿豆、大蒜(去皮),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煎烂,再放入冰糖。早晚各服一次,儿童减半。以饭前或空腹服用为佳,能够迅速缓解胃肠炎患者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但是,如果患者急性胃肠炎很重,有发热,持续腹痛、腹泻,呕吐频繁时,需至医院就诊,同时也可用绿豆辅助治疗。

食疗价值:

绿豆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它的食疗效果也深受人们的喜爱,老百姓将其列为食疗佳品。

总结一下绿豆的优点:

消暑益气,防暑圣品;清肝泻火,降眼内压;清心除烦,疗口腔溃疡;降脂降压,保护血管;

祛除邪毒,顾护正气;清热解毒,消疮除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