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妙一馆
妙一馆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629
  • 关注人气:2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糖尿病的中医治疗观点

(2011-09-12 17:01:54)
标签:

转载

分类: 妙语说中医

每个病人都希望医师一次就治好糖尿病,拿一次药就想要看到标准的血糖值,而不去了解和思考整个疾病的过程,随着病情的拖延、恶化、演进,各个器官的并发症一个一个出现,这就是患者本身对于自己的身体警告视而不见的结果!

 

人体对于血糖的稳定有极精密的调控。吃完东西、消化吸收后,碳水化合物最终会被分解成单糖,透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供细胞使用,在胰岛素的作用下,提供细胞新陈代谢的能量。

 

而糖尿病患者就是在这个阶段出了问题,不管是胰岛素制造出问题、或是胰岛素的灵敏度低下,这些醣份无法进入细胞里,所以细胞是存在饥饿状态,但是血管中过量的醣份,造成高渗透压的状态,开始破坏其所到之处的器官,糖尿病的病变就因此展开。

 

早期治疗糖尿病,大家都是以『对抗』的角度处理:当胰岛素分泌不足,就用药物压榨胰岛细胞超时超量工作,分泌的细胞越来越累,当然所能得到的产能是每况愈下。后来,又有一种『放任』的方式,即胰岛素分泌不足,就直接提供身体所需的胰岛素,由外来的胰岛素帮助醣类进入细胞而维持生理活动。但是,长期下来原本负责制造胰岛素的细胞就会出现『依赖』性。

 

中医治疗的优点就是因人而异,也就是同病异治的观念,以『共存』取代『对抗』及『放任』。先利用中药调理,使身体先与糖尿病达成和平共存的阶段,一方面稳定血糖,一方面使伤痕累累的胰岛细胞逐渐修复。

 

当生理机能逐渐复原时,原本用药就可逐步减量,最终是以脱离药物为目标。而在调整的过程中,患者必须配合医师,每天定时监控血糖的变化,以得知目前身体的状况为何,配合适当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改变,就可以逐渐改善病情。

 

糖尿病,中医古称为『消渴病』,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对胰岛素接受力减弱所引起的高血糖状态,进一步表现为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的病症。发病年龄不限,但近年来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所以如何帮助患者维持稳定血糖,进而恢复其自体调节能力更显重要。

 

传统中医将糖尿病依『消渴病』的分类,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大类。

一、上消症:饮水多而小便少,水消于上,属肺燥。

血糖高,血管内渗透压增加,促使细胞内水分顺著浓度梯度扩散进入血管里,造成细胞内脱水,造成口渴感。

中医常用处方如:清心莲子饮、丹溪消渴方、白虎加人参汤、沙参麦冬汤…等,滋阴润肺祛火,可以调节血糖稳定度,解除细胞内脱水现象,进一步改善血糖被利用率而改善糖尿病。

 

二、中消症:食多而大便坚,食消于中,属胃热。

血糖高,但细胞却无法透过胰岛素的帮助取得葡萄糖,细胞处在相对饥饿状态,能量持续耗损,食量增加却无济于事。

中医常用处方如:玉女煎、甘露饮、中消黄芪汤、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益气养阴化湿润燥,可以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内,降低能量损耗,进而解除胰岛素的分泌压力,稳定糖尿病。

 

三、下消症:饮水随饮便下,饮水一斗,小便一斗,小便味甘而白浊,属肾虚。

血糖浓度超过180mg/100ml时,肾脏中负责将葡萄糖从尿液再吸收回血液中的携带者已饱和,所以开始出现尿糖,渗透压增加,所以水分随著葡萄糖从尿液中排泄,造成多尿。

中医常用处方如:六味地黄丸、玉女煎、二至丸、金匮肾气丸、真武汤、杞菊地黄丸…等,滋脾肾化湿浊,可以帮助肾脏的再吸收功能,降低尿糖稳定血糖,进而降低糖化血色素,缓和肾脏负担。

 

临床上利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加上现代医学辨病论治,可以提高糖尿病治疗效果。初诊糖尿病患者大部分都控制不好,常可见到饭前血糖300多,甚至到500多还不以为意,或者合并视网膜病变、肾病变、周边神经病变者亦不在少数。

加入中医治疗后皆可控制良好,饭前血糖90~100,糖化血色素稳定在5左右,西药降血糖药也逐步减量,甚至连原来只能注射胰岛素控制的患者,也可以逐步减低注射剂量。有不少患者经过逐步改善过程后,已经完全不需依赖口服或注射降血糖药控制了,甚至连中药也逐渐减量,改用饮食治疗,使生活品质提高不少。

 

只要患者能正视糖尿病,配合医师处方与指示,就可以过得更轻松更自在,也使得糖尿病不再是人见人怕的不治之症。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