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分寒热,恰当用才养生
(2011-04-01 23:09:26)
标签:
药膳清明节痛风饮食智慧养生食疗快乐说中医美食 |
分类: 慈济食与酒 |
1.淮山、芡实。二药性味甘平,有健脾益肾去湿作用,煲汤时可少佐陈皮以行气,其用量为15~30克,适用于脾胃稍虚、大便软或偏烂者。
2.沙参、玉竹:性味甘平偏寒,有滋阴润肺养胃作用,适用于阴虚体质大便偏干,或有少许咳嗽、口干者,用量为15~20克。
3.龙眼肉、百合:龙眼肉性味甘温,有补心脾益气血之功;百合甘微寒,有清心安神润肺止咳作用,二药配伍煲汤适用于病久体虚、失眠健忘者。龙眼肉可用10~15克,百合则可用量稍大5~30克。
4.石斛、枸杞:石斛属甘微寒,有养胃生津明目之用;枸杞其性甘平,滋肾补骨明目,适用于久病体虚或肝肾阴虚,而见口燥咽干、头晕目眩、眼涩、腰膝酸软等。枸杞子用10~15克,石斛15~20克。
5.罗汉果、甜杏仁:罗汉果其性甘凉,清热润肺止咳通便;甜杏仁又称南杏,其性苦微温,有小毒,滋润养肺通便。适用于阴虚肺热、咳嗽、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者。罗汉果用15~30克,或1~2枚。甜杏仁有小毒,用量为3~6克
6.玉米须、赤小豆:玉米须甘淡平,利水消肿、清肝胆湿热;赤小豆性味甘酸平,有利湿消肿之用。适用湿热证之脘腹胀满,纳减尿少或水肿等。玉米须可用20~30克。
以上药材可加入排骨、瘦肉或鱼适量煲汤,避免用脊骨与长骨,以免油脂较多反而不利健康。
前一篇:痛风的6大饮食误区
后一篇:克服没面子的经期痘痘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