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优秀秦腔旦角演员——魏艳妮
——艺术简介及精美剧照
曹斌锋
辑录
魏艳妮,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当家青衣。陕西宝鸡人,秦腔演员,主攻青衣,本科学历,中共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曾在《哑女告状》、《窦娥冤》、《天河配》、《软玉屏》、《番禺令》、《黑叮本》、《五典坡》、《铡美案》、《杨门女将》、《五女拜寿》、《赵氏孤儿》、《断桥》、《三堂会审》、《斩秦英》、《庵堂认母》、《探窑》和《三娘教子》等戏中担任主要角色,其中《天河配》、青春版《杨门女将》被制碟出版。代表作:《铡美案》饰秦香莲、青春版《杨门女将》饰佘太君。
主要获奖经历:
2004年荣获陕西省“红梅大赛”三等奖。
2005年参演《番禺令》荣获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2008年参演《杨门女将》荣获第十九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白玉兰集体奖”;美国总统艺术人文委员会“站的更高将”。
2009年荣获陕西省第五届秦腔艺术节 “优秀表演奖”。
2009年被评为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
2009年12月被评为宝鸡市“十佳最美乡村形象代言人”。
2010年荣获陕西省首届秦腔演唱大赛 “一等奖”。
2010年9月荣获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 “优秀表演奖”。
2010年当选陕西省第二届青联委员。
2011年1月《西安天天有秦腔》“超千场演出标兵”。
2011年10月荣获陕西省第六届艺术节“表演奖”。
2011年12月荣获法国《第五届中国戏曲节》“最佳青年女演员奖”。
戏曲曾经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消遣娱乐方式,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随着社会变迁,人们的欣赏品味发生了巨大改变,曾经风靡中国的各种地方戏曲逐渐失去了往日辉煌。但戏曲界人士不甘于此,他们希望重现往日风采。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就在秦腔改革方面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小梅花秦腔团的主要演员是清一色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仅20岁出头,魏艳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现在已经是陕西小梅花秦腔团的顶梁柱。她本工青衣,师从郝彩风、李凤云等名家,主演过《铡美案》、《杨门女将》、《五女拜寿》、《赵氏孤儿》、《断桥》、《三堂会审》、《斩秦英》、《庵堂认母》、《探窑》等戏。她的嗓音条件得天独厚,高、宽、亮兼具,行腔舒展流畅,气息控制自如,又善于运用鼻音技巧,共鸣好;唱腔质朴、秀丽、醇厚、清新,注重韵味;表演规范熨帖,善于捕捉人物身份、心理、情感,能较好的刻画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魏艳妮出生于宝鸡市郊农民家庭。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喜欢遐想的她第一个梦想就是做一名演员,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于是13岁时报考了凤翔县艺校。学艺以来,艳妮辗转眉县、咸阳几个县市剧团,她生性聪慧,对当地老师的口传心授照单全收,还找来戏曲光碟亦步亦趋地模仿,竟然学会了不少戏,大大小小的角色演了十多个。在咸阳大众剧团,魏艳妮演出了《窦娥冤》中的窦娥、《哑女告状》中的哑女等主要角色,俨然一个台柱子的地位,让小艳妮相当满足。但这种感觉并未持续多久,随着省戏曲研究院招生老师的到来,艳妮的第二个梦想便像插翅欲飞的蝴蝶那样破茧而出。经过一次次的考试和漫长的等待,2006年初,他终于进入了心仪已久的艺术殿堂,成了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的学员。
秦腔经典《铡美案》是魏艳妮常演的一出戏,我记得《陕西日报》上有位专家对她的秦腔艺术做过专题介绍:魏艳妮在继承前辈风格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对秦香莲这一角色的深入理解,在顺应时代审美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唱、念、表演等环节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革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很多演员演秦香莲,着力塑造其性格刚烈倔强的一面,唱腔慷慨激昂,表演火爆,如唱《告状》之“秦香莲跪轿前心惊胆颤”一句,往往以声大气宏的大拖腔烘托气氛,博得掌声。然而,以秦香莲这样一位未经世面的弱女子,在那种森严的场合下,能够这样“理直气壮”的“心惊胆颤”,于理不通。而魏艳妮的演唱,则能从人物出发,唱出那种“心惊胆颤”的心理。在唱这一句的时候,她颤兢兢的向两边偷偷的看一下,唱“胆”的时候,声音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颤”字则轻轻的落下,紧扣人物,细腻传神。同时,舞台表演手法多采用对比手段,以秦香莲的无助、世道的不公来衬托出公主的飞扬跋扈和蛮横,如果秦香莲在这里也用污言秽语相加,这样的一个艺术形象怎么能引起观众的同情和共鸣呢?魏艳妮在表演上抓住了秦香莲面对权贵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的心理,塑造了一个贫而有志的人物形象,取得了很好的舞台效果。最后一场中,当包拯唱“开言来再叫秦氏香莲听”一段时,魏艳妮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有层次有条理的诠释了秦香莲的心理变化:看到包拯手捧三百两纹银,秦香莲不明就里,拿银作何用?“我有心准了你的状,公主国太闹哄哄”,心里一惊,预感案情有变化了;“赠尔纹银三百两,拿回家去养儿郎”,以双手推让,表示不需要;“送儿南学把书念,只读诗书莫要做官”,微微颔首,做心酸之状,触情伤情;“你丈夫不把高官做,焉能骨肉自相残”,眼望包拯,做失望状;“忙吩咐香莲下堂口”,神情由失望转至绝望,表情木然……通过这一系列的表演,把秦香莲从不明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心理变化刻画的淋漓尽致,为后面绝望的唱出“人说包公是铁面,谁知尽是哄人言。三百两银子摔当面,放声大哭叫苍天”做了很好的铺垫。声腔演唱上,魏艳妮的唱腔字正腔圆,韵味浓郁,吐字清晰明亮,演唱规范洒脱,非常动听。如《闯宫》上场的四句【二六】中最后一句的落腔,“木墀宫去找负心人”的“人”字,处理的细腻跌宕,大有名旦李爱云的韵味;再如《三对面》中“包相爷与我讲遍”中的“遍”字,由弱到强,由近至远,充分发挥了她嗓音的优势。魏艳妮的念白也很突出,她吸收了话剧的一些念白技巧,淡化了戏曲念白程式化的痕迹,感情充沛,集中的体现在《闯宫》一折中。如“是你上京赶考,几年无有音信,听得人说你在京高中,是我手拖一双儿女沿门乞讨,一路之上不是英哥饥饿啼哭,便是冬姝足痛难行,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好容易来到这里,谁知你竟是这样无情……【叫板】负心了”一段,她念的情真意切,有委屈,有怨愤、有失望,也有期望,晓以理,动以情,热耳酸肠,情景感人;再如“强盗啊强盗!是我手拖一双儿女,千山万水找上京来,你不认我还则罢了,怎忍将一双儿女留为乞丐,啼饥号寒!嗯!你枉为人之父母也”这段,则完全失望乃至绝望,痛斥陈世美的无情无义,语气凄厉。魏艳妮通过语速的缓急、节奏的强弱转换,很好的拿捏了舞台节奏,情感变化得当,缓急分明,有张有弛,通过念白有层次的诠释了秦香莲的心理变。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戴静主任曾说过: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凝聚着民族魂魄、洋溢着英雄气概的《杨门女将》,更是一部国内多个剧种常演不衰的戏剧,剧中人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前赴后继浴血沙场的精神,感动、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惊天动地喊出征,忠勇果然在杨门”——杨家12名女将西征的故事,自宋代流传至今,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国人。演绎这样一部凝聚着民族精神、洋溢着英雄气概的厚重大戏,对于一群年轻孩子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宗保庆生辰我心欢畅,百岁人喜的是四代同堂……”年轻的魏艳妮在秦腔舞台上诠释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百岁老人佘太君,这个姑娘被秦腔业内人士寄予厚望。当年青春版《杨门女将》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投排时还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第八期演员训练班学员)100多名学员的成人礼——小演员们那时平均年龄还不到19岁。剧中扮演佘太君的魏艳妮也不过是个20出头的小姑娘,她嗓音甜润,唱腔清丽,显现出出众的实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曾说过: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演唱,得到观众掌声的那种激动感觉,是影视剧演员没有办法感受到的,是近距离的震撼。我喜爱秦腔,也相信我们能给秦腔带来活力。青春版《杨门女将》从登台到谢幕一路都被观众的掌声所包围。强大的阵容、靓丽的造型、逼人的青春气息、扎实的艺术功底,使得整台戏不仅丝毫不见生涩,反而年轻而不失稳重、精致而不失大方。
魏艳妮为演好佘太君付出了前所未有的艰辛。导演排戏,她在场上认真地记,业余时间,她仔细琢磨,抓紧练习。老旦表演的举手投足、唱腔的发音位置,她都要从头学起。历经8个月废寝忘食的倾情投入,她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收获时节。当魏艳妮以佘太君的形象登上舞台时,赢得了领导、专家和观众的一片赞誉。她神采飞扬,威风凛凛,表演真切,激情四溢,尤以唱腔最为人称道。她嗓音宽厚,韵味浓郁,感情饱满,情随声至。那段“一回回白发人送黑发人,一次次班师回朝杨家迎灵……”哀婉低回:“杨家要报仇报不尽,哪一阵不为江山为黎民去出征”慷慨激越:“两狼山老令公被贼围困,李陵碑碰死了我的夫君……”苍凉悲壮。每每唱到此处,人们在报以热烈掌声的同时,一种惊喜、欣慰的感慨也油然而生。一个年轻的佘太君,一部青春版《杨门女将》,使多少人对秦腔接班人的期盼心理得到了满足。
当初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了训练队伍,检阅整体阵容,院长陈彦以尊重传统、呵护原作、保留精华的创作态度,对原京剧剧本做了一些谨慎的剪裁,又增加了《序幕》,以交待杨宗保的牺牲,避免了在剧情发展中叙事使节奏拖沓;增加了两位女将战死沙场的细节,以表现战争的残酷;在决战前夕众女将与穆桂英母子分别时,糅进了叮嘱不尽、依依不舍的唱段,使英雄更加有血有肉,闪烁出人性的光辉。二度创作在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也做了新的探索,借鉴了多种艺术元素,如群体舞蹈、蒙太奇式慢动作的设计以及整个舞台的调度;自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脱胎而来的主题歌贯穿始终等等,舞台呈现新意迭出。这些大胆的创造性改革丰富了舞台的视听感染力,贴近了当代观众的欣赏趣味,使“青春版”戏剧更加名副其实。活泼喜庆的寿堂舞、飘逸肃穆的吊唁舞、英姿飒爽的花枪舞、刚劲激昂的大刀舞令满台生辉,12名身扎各色大靠的女将美轮美奂的出场亮相,炫目的靓丽和青春气息,整齐而强大的演出阵容,瞬间征服了场内观众的心,使人不禁心潮汹涌,热血沸腾,发出由衷地赞叹。剧中魏艳妮饰演的佘太君,表演大气准确,饱含激情;嗓音宽厚洪亮,唱腔韵味浓郁;道白铿锵有力,台架稳重大方。孙艳饰演的穆桂英文武并重,刚柔相济;表演细腻到位,唱腔甜润清丽,动作干净利落。杨静扮演的杨七娘刚烈、豪爽,武打强劲有力。饰演杨文广的宋娣娣,精准地把握住了人物的身份、个性,活灵活现地演出了小将军独特的神韵,被上海戏剧专家赞为“全国最好的杨文广”。其他如身手不凡的杨运(饰马伕张彪),唱做俱佳的崔江(饰采药老人),形神兼备的花脸李江伟(饰西夏王)等小演员,也都显示出不凡的实力。与欣赏其他剧目演出时感受不同的是,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常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愉悦,让人为之振奋,为之激动。孩子们英俊俏丽的形象,健美洒脱的身姿,全神贯注的表演,干净利落的武打,甚至精、气、神十足的亮相,都会激起台下强烈的反应。问世三年来,《杨门女将》走南闯北,已经演出200多场,不仅赢得了陕西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也得到了北京、上海、澳门、台湾、兰州、太原等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这部戏、这支队伍的高调登场,让人看到了古老秦腔的发展希望,传递出秦腔蓬勃向上的生命信息,也给戏曲工作者平添了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给人们带来希望的更多的是对秦腔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这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欣赏戏剧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