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人在战斗的杨朱

(2023-03-28 21:08:27)
标签:

历史

时评

文化

杂谈

分类: 人物的另一面
一个人在战斗的杨朱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放异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学说没能完整流传下来,比如说郑国的邓析、鲁国的少正卯,还有被勉强归于道家,但也不被道家所承认的杨朱。
      杨朱学派在战国时代以率真而独树一帜,与虚伪的儒家相抗衡,和墨家一起成为当时的显学。由于其率真而直指人心,撕破了卫道学派的嘴脸,以至于亚圣孟轲不惜有辱斯文,大骂杨朱是无君的禽兽。正是这赤裸裸的人身攻击,后世学者谈杨色变,更加之秦皇焚书,汉武独尊儒家。
      杨朱学说只是在《列子o杨朱篇》中还残存着只言片语。也许正是因为残存于《列子o杨朱篇》中,人们才勉强把杨朱归之于道家。
      有人说杨朱学说和老子相近,其实不然。老子的《道德经》讲的多是治国理政的道理,而杨朱则多是从个人的角度来思考社会的;老子贵柔而杨朱贵己,而且杨朱的思想也不为庄周所喜,虽然庄周也延续了杨朱的"贵己"思想,但庄周还在他的多篇文章里褒贬杨朱。其实杨朱并不想和道家套近乎,而是独自扛起一面战旗,在诸子百家中进行着一个人的战斗。
      后世多批评杨朱之说"自私",是因为杨朱倡导"贵己"之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又说:"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内者,物未必乱。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暂行于一国,而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内,可推之于天下。"人人治内贵己,互不侵损,人人自重自爱,不就各安其所,天下大治了吗?如果杨朱单纯地提出自己的这种观点,估计也没有谁会在意。所以杨朱把自己的观点极致化,以达到惊世骇俗吸引世人的注意的目的。
      在杨朱看来,儒家太虚伪。因为人都是自私的,所以儒家提倡的那一套根本就不现实。人是没有那么高尚的,不要希望人人都能舍己为人,若能退一步,能做到不去占别人的便宜就行了。这样的世界就很美好了。
      人们批评杨朱说杨朱"贵己"是自私。其实杨朱哪里自私啊!一个自私的人,必然是贪图财物的,杨朱的"贵己"却是"轻物"的。杨朱主张"轻物重生",只有"轻物"才不会去侵夺他人的财物而导致伤生。杨朱所谓的"贵己",是教育人们都"贵己"。"贵己"又不侵犯别人,只有不侵犯别人,才能减少别人对自己的侵犯。所以,杨朱的"贵己"即是"贵人","贵人"其实就是"贵己",其实就是主张"生命至上",而"生命至上"的观点两千多年后才有很少的一部分中国人明白。
      而后世人觉得,不批评杨朱就不能显得自己是"无私"的,却选择性地无视杨朱"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孟子》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韩非子.显学》说:"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吕氏春秋.不二》说"阳生贵己。"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大家在引用杨朱的话时,都把这句话的后半句给略去了。这难道不是典型的断章取义吗?由此看来,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不仅仅是虚伪了,而且是明目张胆的虚假了。所以吕思勉先生在评价杨朱"不利天下,不取天下"时指出:"夫人人不损一毫,则无尧舜,人人不利天下,则无桀纣;无桀纣,则无当时之乱;无尧舜,则无将来之弊矣。故曰天下治也。杨子为我说如此,以哲学论,亦可谓甚深微妙;或以自私自利目之,则浅之乎测杨子矣。"
       杨朱主张建立人人为自己而又不侵犯别人的社会。但有人批评说这种社会在阶级社会里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它只不过是人的美好幻想而已。其实杨朱又何尝不知道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他只是想让这个社会少一些纷争而已。就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一样。人们又何尝不知道,孔子的理想社会更不可能实现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杨朱、墨翟从来没有希望自己成为朝堂上的主角,而是一直在民间践行着自己的学说,反观孔子和孟子,瞧不起底层的劳动人民,而总是希望自己能得到诸侯的赏识。
      因为杨朱认为生命比一切都重要,而生命对人只有一次而已。因此,他强调的只是个人的利益,而不重视国家的利益。在杨朱看来,如果每个人都能作到人人都不贪天下大利,天下就大治了,而这种天下大治,根本不干君王什么事,换句话来说,如果人人都不贪天下大利,就不需要君王来管理国家了,自然也就不需要君王了。就是这一条,让孟子给杨朱戴上了无君的禽兽的大帽子。
      在封建社会,忠君和爱国是分不开的。杨朱则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一点,他只谈"贵己"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说,杨朱只谈"爱国"而不谈"忠君"。
      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忠君"之说了,但标榜自己"爱国"的人还是很多的。其实那些标榜自己"爱国"的人,大多是"嘴上爱国"而已。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一切向钱看的人会怎么爱国;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精致的利己者会怎么爱国;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贪图享乐的人会怎么爱国。
      台湾的高震东校长说:什么是爱国?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事就是爱国。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事,就是为我们的国家做出了贡献,我们的国家何愁不能富强。同样的道理,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杨朱一样,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让自己过上好日子,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国家创造了财富,那我们国家何愁不能富强呢?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杨朱不但不是自私的,而是非常无私的,非常爱国的。
      杨朱也知道自己学说会遭到那些"正人君子"的批判,但他还是鼓起勇气提出了自己的"贵己"学说。杨朱认为人生多"歧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谨小慎微,否则就会害人害己。《荀子·王霸》说杨朱哭"歧路"的故事,就反映了这种心理状态。这个故事说,杨朱走到十字路口,感慨地说:"在这个地方要是方向走错半步,就会导致千里的差错呵!"因此,他伤心痛哭起来。杨朱哭"歧路"正是为了让人谨慎地选择人生的道路。如果不慎而选错了道路,就会贻害无穷。杨朱理想社会里的成员,既要"为我",又不"侵物"。但要做到这两方面并不容易,在生活中每一步都要认真考虑才行。在杨朱的理想社会中,人人都不走上歧路。因此杨朱哭歧,实际上并不是在哭自己,而是在哭世人。希望世人都能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歧路。正因为杨朱是个谨小慎微的人,所以当杨朱喊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时,他已经准备好承受批判了,只是他无论如何想不到,他的学说会在批判中失去传承。
       也有人从生活细节来描画杨朱。《列子·仲尼》说:季梁之死,杨朱望其门而歌。随梧之死,杨朱抚其尸而哭。"哭"肯定是很悲痛,但"歌"并不一定就是高兴。
       从《韩娥善歌》的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歌"也可以是"歌哭":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十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雁门之人至今善歌哭,仿娥之遗声。(《列子.汤问》)
      杨朱当时唱的是什么,虽然早已无从考究了,但并不一定就是后世所想的那样,杨朱很高兴,因为唱歌有时也可以表达悲伤的,就像庄子鼓盆而歌一样。
       对待论敌的批判,杨朱也表达过自己的态度:《列子·黄帝》说:杨朱过宋,东之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乾贵而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这个故事其实是杨朱的宣言:你们认为是美的,在我杨朱看来可能是丑的;你们认为是丑的,在我杨朱看来却可能是美的。
      杨朱又是宽容的。《列子·说符》说: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而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杨朱的宽容,不但宽容人,甚至能站在狗的角度去思考。所以当孟子骂杨朱为禽兽时,杨朱一派并没有回赠儒家什么。
      孟子骂杨朱是无君的禽兽,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孟子.滕文公》),这句话才是孟子的本义。
      《孟子·尽心》: "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这是孟子自作多情的想法,如果逃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那么杨朱一派就成了儒家学派的后备军了,孟子就不会骂杨朱墨子学派是无父无君的禽兽了。实际上,连孟子自己都不得不承认当时:"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
      有人说:杨朱的思想经常被儒家学者误解,甚至连孟子都误解了杨朱的学说。杨朱的思想主要是强调了人主观的重要性,是贵己,而不是自私自利,这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杨朱认为,人所做的一切都要以人的存在为贵,自己不去伤害别人,别人也不能来伤害自己。并非是孟子误解杨朱,而是杨朱打了儒家的脸,否则孟子也不至于像个泼妇似的去骂杨朱和墨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重读范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