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小说选刊》
(哈萨克族)艾克拜尔·米吉提
我的短篇小说《哦!十五岁的哈丽黛哟……》(原载《边塞》1981/1期,《民族文学》1981/6期转载)被《小说选刊》1982年第3期转载,在该年度短篇小说评奖时,读者投票不少,这一点让我对《小说选刊》刮目相看。
记得有一次去王蒙老师在前三门的家,作为时任评委,他说,你的小说进入了最后一轮投票,但是,有同志提出,你1979年得过奖了,这次的机会可不可以给别人,让别的少数民族作家也得奖。我说,得奖一次和得奖十次之间似乎没什么区别,那就把机会让给新人吧。以至于很久很久以后,有人提起我得过全国短篇小说奖,他们会错位提起我的小说《哦!十五岁的哈丽黛哟……》。这一点,我想是和《小说选刊》的影响力分不开的。
1983年,我的一篇小小说《角度——目标》发在《小说界》(1983/2期),《小说选刊》1983年7期予以转载。这篇小说后来被多种选集所选,被译成德文、保加利亚文等外文和国内的几种少数民族文字。2006年21期的读者甚至作为卷首语。这也说明《小说选刊》的选家眼光。
1989年12期选刊印出后就停刊了。这一期正好选了我发在《人民文学》同期刊出的小说《走动的石人》。应当说,中国当时还没有进入电子排版时代,能够同期转载我的小说,还得感谢时任主编李国文先生。现在,有了电子版,同期选载几乎成了所有选刊的通常做法。以至于让很多原创刊物颇有紧迫感。
此后的近二十年光景,我搞宗教史研究,写出了《穆罕默德》传,搞元史研究写出了《木华黎》传和一批学术论文,搞文学翻译译出了《阿拜箴言录》等,却没有再写小说。重新写起小说,是到2008年兼任《中国作家》主编后的事了。2009年5月去甘肃陇南地震灾区采风,颇有感触,本想写一篇散文来着,写着写着就写成了小说《群山与莽原》(载《黄河文学》2009/10期),《小说选刊》于2009年12期选载。这是我时隔二十年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小说选刊》则给我续上了隔断的小说写作历史。
这两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每年我都会写一两篇小说。2010年所写的小说《风化石带》(载《中国作家·文学》2010/7期),被《小说选刊》2010年7期选载,之后同样选入该年度多种小说选本。这再一次印证了《小说选刊》的影响力。
今年,我发在《上海文学》(2012/7期)的两个短篇《5路车站》、《航标》,被《小说选刊》2012/8期选载。很多朋友告诉我,他们从《小说选刊》看到了我的小说新作。这就是《小说选刊》的魅力所在。在当今这样信息大爆炸时代,读者是需要《小说选刊》选家的视角,为自己节省大量的搜索和阅读时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这就是《小说选刊》不容忽视的时代价值。
(本文应《小说选刊》之约而写,见该刊2013年第2期,由于版面所限,刊发时对原发刊物刊期做了删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