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聊聊对生意的理解

(2013-09-02 14:58:40)
标签:

财经


由于中报发布的原因,最近雪球有较多关于贵州茅台的文章,我阅读了其中一部分。我注意到,很多茅台投资者有一个理念,比如@唐朝 文章提到“投资的关键是看好企业的生意模式”。我认为这是个非常棒的理念。作为一个非著名茅黑,想结合茅台案例,在这里谈谈自己对生意的理解。

一、天下的生意

在我诸多黑茅台的文章后面的评论里,茅粉们经常会举一个例子,意思大概是“宝马降价,丰田遭殃”。我以为从生意的角度看,这个观点肯定是大谬。因为,保时捷、宝马和丰田这三家公司的生意,虽然有巨大的差别,却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都是“正常”的生意。近年保时捷的销量大概是14万辆,宝马是百万辆出头,而丰田则是千万辆级。不同的生意模式,定位不同,战略不同,售价不同,成本不同,费用结构也不同,但最后的经营成果或效率,对于优秀者而言,其实横比是接近的。并不是说保时捷的售价比丰田贵10倍,保时捷就会有着“不正常”的利润率,资本市场就会给予“不正常”的市销率。保时捷或宝马若是大幅降价,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他们可能会倒闭,或者股价在资本市场崩溃,而和丰田没有任何关系。

不仅如此,也很难说上述那个生意的前途更好。当然雪球的人会说,现在保时捷、宝马和丰田已经没有什么好比前途的了,应该是他们和特斯拉比,都out了。好吧,那我说说消费品。LVMH卖着奢侈品,而优衣库都是廉价货,哪个更是好生意呢?我是看不出来。

医药行业也一样。比如原研药,可能是超高毛利率的典型代表,但是这并不代表专搞创新药的生意是好生意,而只搞仿制药的制造生意是坏生意。搞一个新药,很可能要花十年时间,累计投入50亿美元,一家医药国际巨头的研发支出,可能一年高达百亿美元。因此,作仿制药的企业,虽然毛利率很低,但并不一定是坏生意。就股票看,以市销率来说,辉瑞健赞或强生诺华,也就二三倍的市销率。

很多中巴,特别喜欢轻资产运营公司,而鄙视重资产公司。其实从生意的角度,仍然没有什么道理。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一年的资本开支(不含研发)大概分别是120亿、180、90亿美元,这仅仅是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他们是坏生意么?微软是轻资产的的代表,比英特尔高贵?我看不出来。微软的市盈率(TTM)是13倍,还靠今年上涨40%。从生意的角度,微软2012年的研发支出是98亿美元,额度和台积电相当。这笔投资,那个更容易打水漂,很难说啊!(耐克也一样啊,投入巨大,市盈率或市销率也不高。)

在一个国家里也如此,各行业之间也是“正常”的。曾经一度A股有个概念,即海外买矿,在某一段时间很热,类似现在的游戏概念。实际上,“开采海外的资源”并不是一个多么好的生意。澳洲是富矿国家,为什么该国资本没有蜂拥而至去采矿呢?原因很简单,在澳洲,养羊或牧牛,卖汉堡包或经营咖啡馆,这些生意并不比采矿差。因为澳洲对矿区的环保要求之高,是国内无法想像的,而澳洲更没有国内常见的“黑窑奴”“尘肺病”等等人权或福利方面的缺失,而矿工的工资高得简直离谱。考虑这些成本,采矿业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行业而已,只是在景气周期相对好一点罢了。

从历史去看,也很难说,卡耐基时代的钢铁生意,和乔布斯时代的智能手机生意,那个更好。1901年卡内基钢铁公司生产的钢铁已经占全美钢铁销售总量的25%。在事业高峰期时,卡内基是世界第二富豪。今天他更被视人类近代历史上第二富,仅次於与他同时代的洛克菲勒。即便是今天,发达国家仍然是有钢铁业的,比如瑞典的特钢,就活的很滋润。无非是因为时代的原因,这买卖做不大了。

依我看,正常的话,这世界上并没有天然的好生意,仅有经营得好的生意,以及做得大的买卖。如果非要说好坏,那往大了说,是否顺逆时代这一点非常重要;往小了说,是否契合经济周期,供需周期比较重要;落到优秀的企业自身,研究它生意时,则区分潜伏阶段、爆发阶段、没落阶段等等的不同时期,相当重要。

二、中国的生意

以上论述,放在中国,有点例外,因为中国很“不正常”。

在中国最好的生意是什么?掌权!其他啥也比不上。可以稍微展开一下聊聊。

如果你是一个商人,无论是搞工程,做设备买卖,还是系统集成,只要是做官家生意,基本上不出如下套路。首先得打关系,拿钱铺路;然后接业务,利润还需靠假冒伪劣或偷工减料;打点各方,从税务质检到审计,当然最主要是甲方掌权者。按这套路走下来,生意还没做好,毛利润的一半已经已经没有了,自己需要焦头烂额对付各种问题,支付全部营运费用外,最后还要垫上质保金。劳神费力不说,关键是最后拿的往往是小头。而有权人,神清气爽、高高在上的、轻轻松松的拿了大头。

那在中国最好的行业是什么?垄断!其他啥也比不上。这就不展开聊了。说多了,变成说“三观”了。那在中国,为什么有着天然的好生意,而和经营基本无关呢?当然是因为体制如此。而这体制,对生意的影响,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按上一节的逻辑,细化来说,就是影响了售价、成本和费用结构。银行、石油或其他,皆如此。

比如茅台中报,@唐朝 的小结是,该生意毛利率95%,净利率超50%。这还是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加总,在比去年大增的情况下发生的。去年同期费用不到10%,今年逼近15%。他说:“四五亿的费用增加,足以显示昔日的皇帝女儿,今日也要卷起裤腿下地干活了。”

我以为,这个比喻不是很合适。皇帝的女儿,在宪政国家,也是普通人,她并不须要下地干活,但总是须要独立,须要以能力证明自己可以好好生活、工作或交际,她是“正常”的人。而茅台,如今的售价、成本和费用结构仍然是“不正常”的。

这不正常,体现在二个方面。

一是行业生态不正常。几乎所有的“正常”消费品,其下游渠道,都是有正常盈利空间的。而现在茅台的下游是没有的,茅台的渠道,目前加起来也只有10%左右的毛利率。不要和我说,茅台就是有权“不正常”的长期维系强势。渠道无非在等待,形势决定一切,渠道资本自会随着做出选择,资本永远是逐利的。正常的体系,才能长久。

二是成本费用结构不正常。这有二层意义。首先为什么成本仅有5%比例的商品,会卖出奢侈品的价格来呢?无论是瑞士手表还是爱马仕包,都不是这样的成本结构。其次是费用结构不合理,费用依然不到15%。轻资产类型的牛逼公司,都需要花大量的费用,以建立和维系品牌价值以及市场竞争力。这二个数据目前都仍然极其“不正常”。

茅台的问题其实是:茅粉们坚决认为,可以以宝马的价格,卖出丰田的销量,并以仿制药企业的成本费用,获得创新药企业的毛利率。——那么未来的可能性是什么呢?

一是茅台的终端价格可能走高,这样分给渠道的比例也会提高,真实出厂价不变,同时销量总数减少,以及费用继续小幅度提高。由于分摊基数变小,成本以及费用率仍然会趋高,从而变得正常;由于毛利率明显提高,这样渠道也可以稳定。(类似保时捷的生意,老窖1573似乎是这个意思。)

二是茅台的终端价格可能走平,但是反给渠道的比例会提高,真实出厂价下降,同时销量总数保持,甚至还可能提高,但费用则将继续大幅度提高。由于分摊基数不变或略变大,成本以及费用率也会趋高到正常;由于毛利率明显提高,销量也不错,这样渠道也可以稳定。(类似宝马的生意,五粮液或洋河不知那些会走这条路)

不谈三观,不谈政治,但是,“好”生意,首先须是一个“正常”的生意。在2003年,茅台的生意就正常的多。

三、茅台动销坚挺的可能性原因

我在一二个月前《茅台的命门》http://xueqiu.com/8528235036/24427471里提到,茅台今年上半年股价异常坚挺,和上半年动销还不错有关系,让茅台投资者仍怀希望。事实上看中报,销量确实没有萎缩,而这个业绩的实现,在高端酒整体寒冬的大环境下,则是抢了其他品牌的份额所致。我给出的答案是:茅台的降价,契合了社会送礼活动的下沉,所以动销还不错。比如以前在政商领域才送喝茅台,如今则在入学看病找工作都开始送喝茅台,对应了近几年社会问题的激化。

那为什么送喝活动的主流会用茅台呢?茅粉们当然是认为其超凡的内在品质决定的。新闻联播是中国最具广告价值的节目,也有着超凡的内在品质?当然,这种争论没有意义,关键是:从投资的角度,再“好”的生意,从“不正常”向“正常”的漫长回归中,股价是伤不起的。


注:本文似乎可以作为《聊聊对市值的理解》的姐妹篇。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231998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中国好生意
后一篇:为什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