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聊斋》中《乔女》的君子人格魅力

标签:
杂谈 |
浅评《聊斋》中《乔女》的君子人格魅力
读蒲松龄的《聊斋》,里面的女性多为异类所化,尽管她们来自不同的空间和族类,所呈现给我们的故事也绝不雷同,但她们却有着共同的特点:从外貌上个个皆美若天仙,非人间美眉能比;从气质上,秀外慧中,兰心惠质;论才华与经略不逊于风流才子;在内能做贤妻良母,在外武能同男儿一样征战沙场,文方面上得国家的宰相位置治理天下;更重要的是她们大都有着超人的神通,能洞察一切人世间的不平之事,有预知未来之功能,因为有这样的非凡神力,所以最终能为故事中的穷书生抱打不平,并能成就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和理想。这样的特征使得她们形像饱满,令人神往,实在是因为她们身上集中了真美善所有的特质,读后不得不让读者对她们产生爱慕喜爱之情。
但在蒲松龄《聊斋》所有的故事中,我尤其喜爱和看重的是“乔女”,因为乔女首先是人,不是异类,比起那些漂亮的异类,我觉得乔女这一形像更接近真实的生活。这位乔女不但从形像上有别于蒲松林先生笔下那些狐仙鬼怪,她是一个地道的丑女,还跛着一条腿,且身份从一出场就十分低下。但乔女我读了好多遍,她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君子人格魅力,让我久久沉思,更让我敬重!
乔女这一形像只所以高大,让人仰视,是因为作者给她赋予了君子人格。乔女由于长像丑陋且腿残疾,直至二十五六岁才嫁给死了妻子的四十多岁的穆生,可见从乔女一出场,乔女的命运由于她丑陋的外貌而决定,处在社会的底层被人鄙视!她嫁给穆生实属于无奈,便命运更不济的是她嫁给穆生三年之后,生下了一个儿子,穆生就死了。在家境极端穷困之下,她去求助娘家救急,母亲面对她的困难,不但不同情反生出厌恶之心,面对母亲的冷言冷语,乔女深感世态炎凉,她决定自力更生:并不为满足口腹之欲而委曲求全,低三下四,仰人鼻息再三去哀求她的母亲,她表现的是儒家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君子气节,她宁愿靠自己纺线织布来维持生计,也不愿再踏进娘家一步。这一举动,我们不能再小瞧这个乔女,面对生活的穷困,她表现的是君子的气节啊!
就在乔女生活处于极困难之下,有个叫孟生的人,刚好死了妻子,留下了一个不到一周岁的孩子,急于找一个奶妈,相了几个都不中,却在偶然的一见中,喜欢上了乔女,派人去央告,出人意料的是乔女却一口回绝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乔女只所以对孟生的提婚断然拒绝,也正是君子不以不正当的手段求取富贵的写照!对处于贫困状态的乔女来说,再嫁于孟生,有吃有穿当然好了,但如果这样的富足是靠低视自己的人格来换取,她宁愿过清贫的生活。她的拒绝表现出的正是她身上君子人格的闪现。作为读过书的孟生从乔女的拒绝,也感受到了乔女身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君子情操,这一点让他从内心感到了振憾,便真心去求乔女要她嫁给他。如果说第一次是为了给孩子找个奶妈的话,这一次却完全是因为乔女的君子人格打动了孟生。当乔女得知孟生这次是真心向她求婚,真心是因为她的人品,她反而更坚决的不嫁。这次的拒绝也与前一次不相同,她从心里生出对孟生看重自己人品的感动。她认为自已外形丑陋,又带个孩子,以孟生的条件他完全可以找一个更好的,她的拒绝是完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不是为自己,因为她觉得孟生对自己真是知遇啊。这一点又恰好是孔子“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的君子人格的进一步升华。
当乔女拒绝孟生再三求婚之后,孟生不久就得了恶疾撒手而去。乔女得知之后,亲自去祭奠,哭了很长时间并且哭得很痛心。她痛心是因为孟生是世间唯一一个被她人品所动容的人,如果说两次求婚乔女表现了君子人格,那么乔女的形像还并不高大,丰满,闪光。关键是乔女身上这一君子人格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且看作者的后文。
她含辛茹苦帮孟生把儿子养大,给他完婚让他求功名,并最终让他实现了读书人最高的追求:光祖耀宗。而她和她的儿子至始至终过着清贫节俭的生活,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乔女身上一举一动,她体现的是君子人格,她为孟生所做的一切是出于仁义道德而不是利,所以在她扶养孟生儿子的过程当中,她不用孟生家的钱给自己的儿子用,她尊守的是君子的行为规范,她对孟生的儿子完全出于道义,和孟生的君子之交啊!
当她死后,孟生的儿子企图要把她和孟生合葬,她托自己儿子之口断然反对,这又体现 她对孟生完全出于大义,而非私人情感。君子要名正言顺啊,她对孟生:出于知遇之恩的报达,她用自己的行为完成了她对孟生知遇之恩的报达,这报达里面更多的溶入了君子的仁义。从头至尾,乔女这个外形虽丑,但人格却丰满的君子形像赫然呈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