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喷水装置驱赶露宿者市容 |
分类: 时事随感 |
城市管理要摆脱“市容为上”的嗜好
文/张剑
上月底,广州市越秀区街道城管部门就在江湾大酒店面对珠江边的骑楼下,安装了定时喷水装置,该装置每两小时喷一次水,每次二十分钟。据珠江街城管科回应,之所以要安装喷水装置,其直接动因便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驱赶这里的露宿者,因为他们不仅给环境带来了不少影响,也严重影响了市容。(1月5日《南方都市报》)
露宿者是城市美学的“天敌”,这一点再次在越秀区的喷水装置中得到了印证。尽管从官方的回应话语看,他们使用此招数也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在这一行动实施之前,其早已通过柔性引导、赠送生活用品等方式来劝诫这些露宿者离开。可这些却并不能成为驱赶城市露宿者的理由,因为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理应有露宿者的栖身之地,即便要让他们到更合适的地方去,其驱逐手段也不该如此冷漠。
然而,现实总是显示着别样的图景。一些城市管理者总是将绝对的“城市美学”奉为真理,他们容不得城市的天桥下有流浪者的身影,不允许豪华的霓虹灯下有嗜睡的乞讨者,更不希望那些衣衫褴褛者成为靓丽城市的“反衬”。他们始终按照着僵化的美学逻辑管理着城市,却丝毫不顾这个过程中该被关注的人性,以及那些该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出来的城市温情。
只是需要回答的是,“影响市容”这个苍白的话语为什么会数次成为城市管理者清除“眼中钉”的不二借口?熟悉当下城市运行逻辑的或许都知道,在管理者们眼中,城市的面子往往要比里子更重要,因为那整齐的街道,那没有吆喝与贩卖、没有流浪者穿梭其中而带给人的即视感,其获得的亲睐要远比通过其它方式得来的效果“实际”得多,这种“乌托邦”式的管理办法,其实和掩耳盗铃的寓言哲理并无二致,它除了让管理者获得片刻的满足外,却并不能让一个包容与温情的城市构建起来。
那么,作为管理者,他们究竟该以怎样的身份介入到市容的整治呢?在我看来,不管其手段如何,它都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底线。其一,管理者应摆脱以城市美学为上的治理逻辑。因为市容并不是一个万能的筐,装到哪都可窥见它的实际功用。对一个城市来说市容固然重要,但比起人性,比起民众应该享有的权力,它便显得微不足道。其二,对市容的整治不能没有起码的人性关怀,不能缺乏基本的包容精神。用喷水装置对露宿者进行驱逐,它只会放大城市管理的冷漠与狭隘,为城市制造更多的人为藩篱。其三,驱逐后的露宿者去了哪里仍需要回答。现在的情形是,城市管理者各自为政,都只是简单地将露宿者驱赶,却并没有在救助制度上、后续关注上倾注更多的心血,以至于这些露宿者不过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换了个地方而已,其深层的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解决。
以此来看,城市管理就更应该融入更多的人性元素,去革除那些陈腐的美学逻辑。不管是于露宿者、还是管理者,他们在这个城市中的权力应该是一致的,都应该得到保护,而不应该分为几大类,将那些看起来“不顺眼”的人驱赶掉,这是一个城市应该具有的起码精神。
刊1月6日《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