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剑_zj
张剑_zj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86
  • 关注人气:3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能用“扶不起”的逻辑解释老外摔倒

(2014-08-21 08:42:51)
标签:

老外摔倒

地铁

无人相助

扶不起

分类: 时事随感

  不能用“扶不起”的逻辑解释老外摔倒
  文/张剑
  上海地铁2号线上一老外乘客在座位上晕倒,周围乘客无一相助竟仓皇逃窜,引起前后3节车厢乘客惊慌失措,随即蜂拥冲出车门,甚至摔倒。而地铁方又在随后的回应中说人们冲出去是由于情况突然,反应不及,当列车进站后,跑出车厢的乘客立即到站台寻求站务员帮助,站务员亦及时上车对外籍乘客进行救助。(8月20日《解放日报》、新民网)
  
  对这一事件的直接反映,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扶不起”与“不敢扶”这一社会现状下的道德状态,进而通过自我观感再次得出社会风气坍塌、民众良心溃散的旧有结论。当然,如果从传统的视角和惯有经验来看,这样的结论并非没有一点道理。然而,不同条件下发生的同一事件,由于特定环境、现实状况的差异,也就不可能得出相同的结论。虽然老外晕倒和大多数国人晕倒所引发的结局都是没人扶,但我们却并不能用“道德滑坡”这一旧有结论去对这一事件单向归因。
  
  这并非是因为国人与外国人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差异,从而导致他们不敢接近。如果将事件中的老外置换成国内的普通民众,其结局恐怕也没有太大的差别。新近的例证是,在上月18日,因为地铁里一女乘客手机冒烟,在还没来得及弄清真相的前提下,所有乘客便都慌忙逃出。虽说两个事件不是绝对的相同,但暴露出来的问题却是惊人的相似:在交通突发事件中,如何让乘客理性面对,并作出合适的解决策略?这或许才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
  
  我并不认为逃跑的乘客全都是冷漠的看客,回应中不是说还有很多民众下车去喊地铁工作人员么?再说,如果一节车厢全跑出去,诸如冷漠这样的说辞可能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三个车厢都这样,则说明这之中必定存在着某一细节上的致命疏忽。要知道,人们在面对突发情况而又不清楚该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时,逃跑或者与大多数人的行动保持一致,便会成为他们首要的选择。勒庞在《乌合之众》中也曾有过类似的论断: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
  
  事后的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独立的、理性思考的人,然而在群体性的突发事件中,我们的意志则可能在周遭的影响下,变得盲目而随从、甚至缺乏基本的行为教养。在跑动的地铁上,很多人都可能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基于先前诸多恶性群体事件的影响,外国人倒地无人扶甚至三节车厢的人逃跑,就并非难以理解了。
  
  故而,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万不可挥舞道德的大棒对逃跑民众一顿鞭挞。真正应该思考的,乃是如何在公共领域,构建一个让群体比个人表现得更好的环境。对地铁方而言,当务之急,乃是尽可能多的给民众普及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提升他们对地铁运行环境的信任,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在地铁车厢上配置一定数量的安全引导员,让他们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对群体有一个理性的引导,以提高群体的整体应对力,这或许才是最为关键的。

 

8月21日《北京青年报》:http://epaper.ynet.com/html/2014-08/21/content_80817.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