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青年报高架有行责任之际 |
分类: 时事随感 |
有鲜花“点缀”,更应有制度“保温”
文/张剑
上月,民工刘红卫在郑州中州大道高架桥下身受寒冷、饥饿和疾病死去。事件过去一个月后,现在的中州大道全线已禁止民工住宿,部分立交桥下摆满了花盆,花盆外还安装了白色小围栏。记者采访获悉,有关部门为民工准备了安置点,可提供基本的住宿和避寒需要,但民工并不领情。他们表示,自己并非无家可归,而是高架桥附近不分昼夜都有货车要卸货,露宿桥下更易找到活干。(12月24日《南方都市报》)
这个世界的变化真的让人“眼花缭乱”。在农民工被冻死桥下的伤痛还未得到平息之际,“有关部门”就风风火火地对露宿桥下的人员进行驱赶。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他们的这些做法,无非是想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在桥下出现。可遗憾的是,即便这些高架桥下有鲜花的点缀,即便“有关部门”为民工准备了避寒和露宿的安置点,但是,这种近乎“粗暴”的驱赶方式,让我们既看不到权力的谦卑之心,更看不到这起悲剧之后“有关部门”的“实质”努力。
这是一个“闹剧”,这个“闹剧”就像那个被冻死的农民工的悲剧一样,冷酷得让人愤怒与辛酸。不可回避的是,“有关部门”的这些行为,不但不能化解悲剧的沉痛,反而让其自身责任更加扑朔迷离。试问,鲜花点缀下的高架桥,它就能给露宿在桥下的农民工以强大的安全感吗?它就能回答那些农民工“露宿桥下更容易找到活干”的现实之问吗?
事实上,“有关部门”用鲜花驱赶民工的行动不但回答不了这些横亘在你我面前的现实之问,反倒让“权力”以一种更加孤傲的姿态呈现在大家面前。应该说,此前悲剧的发生,更应该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反省、痛彻的深思才对,然而,一地鲜花的铺陈,却不知打碎了多少人怀抱希望的内心。
有一个常识必须再次提及:政府的职能之一就是对社会进行公共服务。不管是因漂泊流浪而寄居在桥下的困难民众,还是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在桥下寄居的社会打工者,政府都不能以“城市美学”和“推卸自身责任”的公共逻辑将这些底层民众拒之于城市之外。如果说城市不能从制度上给他们提供舒适的工作岗位、称心的生活环境,那么,“有关部门”更是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他们在桥下获得生活的庇护,剥夺他们寻找生存的最后良机,毕竟,现代文明的归宿,还没沦落至抛弃弱者的地步。
套用一句评论所言:“一个有关切有行动的社会无惧任何遗憾”。对郑州“有关部门”而言,其最应该做的,不是急匆匆地在所有高架桥下铺上美丽的鲜花,也不是简单地在某个桥洞里安置一些床位以应付汹涌的舆论追问,而是从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让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在这个城市有体面的工作、舒适的住处,让那些有家不能回的民众,少些生存的压力、多些生活的欢欣。只有制度上的“保温”,才能从根本上化解诸多悲剧的阵痛,才能减少许多悲剧发生的社会诱因。
鲜花点缀不了温情,也驱散不了这个冬天的寒冷。但愿制度给力,让制度的完美建设来收获更善更美的世道人心。
12月25日《北京青年报》http://bjyouth.ynet.com/3.1/1212/25/7706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