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愿下基层”不是一个人的悲剧

(2012-08-15 12:15:53)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随感

“不愿下基层”不是一个人的悲剧

厦门大学一名女博士随校方赴福建原国家级贫困县政和县调研后,在微博抱怨吃的一点都不好,并称“破地方,过得太憋屈了!每天都是那几个菜……”该女博士表示“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在网友的声讨下,女博士近日在微博道歉,希望大家给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8月8日《中国青年报》)

 

“言语过激”的女博士最终在微博向大家深表歉意,并乞求大家给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这种通过道歉来表达忏悔的做法,无论从哪种角度讲,都值得肯定与鼓励。

 

然而道歉远不是反思的终点。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不愿下基层”所折射出来的“教育之困”,究竟有几人在深刻反思?“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这句看似冷漠实则真实的话语,究竟有多少人去品读其中的心酸滋味?

 

基层是什么?这其实并不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然而,在当下的教育生态里,学生对基层的理解并不是基于自己的亲身实践,而是通过课本上的零星知识、课堂里的碎片化理解。教育的本位挪移,使得许多学生对基层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在许多人眼中,基层往往充满好奇、让人嫉羡。

 

可事实上,基层并非如课堂所叙,它是一个被现实填满的“真切”概念。当“浮夸”的教学遇到真实的基层,教育缺位的弊端便会进一步凸显。表面上,它粉饰了基层的原有面貌;实质里,它又拉大了高校与基层的现实距离。使得更多的人对基层充满着无限的预期,却又在基层的现实里屡屡碰壁,最终抛弃基层,脱离基层。

 

基层能干什么?这实际上是个低智商问题。在经济条件欠发达、综合实力整体不高的基层,随处都是高校学生的舞台,根本不存在着“没事可干”的现实尴尬。大部分学生之所以不愿呆在基层,在很大程度上还缘于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在同样的付出、创造的社会价值同等的条件下,基层所得到的物质回报要远比城里少得多。

 

虽然说物质只是价值体现的外化形式,但是,在高校学生生存压力“不减反增”的逼仄现实里,物质仍然是大部分学生考量的重点。基于此,许多人只是把基层当成向上流动的跳板,当成向上攀登的交易砝码,一旦成功,基层于他而言,或许只是一个交换的商品而已。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女博士“不愿下基层”这句冷漠的话语实质上喊出了大多数人的真实心声。在教育缺位、现实逼仄的当下,不愿下基层其实不仅是女博士一个人的悲剧,它更是这个时代的整体悲剧。女博士的道歉,或许只是脆弱的自我救赎。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自我反省,我们的某些制度不深刻反思,不愿下基层的例子,这绝不是最后一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