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剑_zj
张剑_zj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86
  • 关注人气:3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们为什么只有一个留守儿童的身份

(2012-07-23 23:39:06)
标签:

校园

分类: 时事随感

 他们为什么只有一个留守儿童的身份

                                               文/张剑

  暑假到了,大批留守儿童来到东莞,与久别的父母短暂相聚。城里孩子的暑假生活如同调色板般丰富多彩,而对这些“都市小候鸟”们来说,城市的精彩离他们依然遥远。陌生的环境,永远也忙不完的父母,单调的暑期生活里,无处可去的他们正面临着“二次留守”。(7月18日《广州日报》)

  笔者曾经也是一名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和这些“都市小候鸟”有着同等“遭遇”的人来说,心中最大的阴影其实不是一年到头见不到爸爸妈妈,而是到那个陌生的城市后,心中依旧没有归属感,想去玩的地方没人陪着玩,想去逛的少年宫、社区阅览室却因为是“留守儿童”不能进。没有受到客人的待遇,没有享受到城市孩子对等的假期资源,即便是和爸妈在一起了,得到的还是那个永恒不变的身份标签——留守儿童。

  或许,在思维定势的影响下,我们已经接受留守儿童这一特定的社会称谓。然而,大多数人可能忽略了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在每年的寒暑假,一些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来到父母务工的城市,其实,在这个时候,他们的身份已经不再是“留守儿童”,他们已经变成了这个城市中的一员。他们的父母是这个城市的建设者和财富的创造者,这个城市即便不把他们当成城市的主人,作为回报,他们也理应受到“客人”之礼,和城市儿童享有同等的假期待遇。

  可事实却是,这些孩子来到这个城市后,他们身上依然被贴着“留守儿童”的隐性标签,城市的公共资源不但没有向他们倾斜,反而对这些孩子心存警戒。比如一些社区阅览室、社区游乐场总是以各种理由将这些孩子“拒之门外”。屡遭“闭门羹”的尴尬与孩子父母疲于奔波的无奈现实,使得这些孩子从一种留守过度到另外一种留守。城市的霓虹与他们无关、城市的缤纷生活与他们无缘,他们不得不把自己关在那个狭小的出租屋里,一边望着城市的美丽,一边重复着留守的生活。

  “二次留守”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分化的结果,但更深层次上,却是这个城市根深蒂固的排外心理将农民工家庭异化成一座座城市孤岛。在身份歧视的魅影下,农民工只是合同契约中的劳动对象,他们的子女也仅是合同契约的携带者,这个城市,对他们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农民工孩子的二次留守问题呢?其实,非常简单。其一,城市要以博大的胸怀接受每一位外来者,对他们要以宾客之礼相待;其二,政府应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帮助农民工家庭尽快融入这个城市;其三,各城市社区要把农民工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多向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对于孩子来说,暑假代表的不仅仅是和亲人相聚,更重要的还是弥补教育缺失的重要的良机。让我们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他们吧,因为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客人,也是暂时的主人,他们身上背负的,不应该只是那挥之不去的“留守儿童”魅影。

 

7月24日《中国民族报》http://www.mzzjw.cn/zgmzb/html/2012-07/24/content_86868.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