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龄相仿,相煎何急

(2012-04-03 12:29:43)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随感

年龄相仿,相煎何急
文/张剑


广东媒体称帮派文化在校园中泛滥。部分学校称在校内发现多个帮派,不少学生被打,但因没有证据无法处理。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1年,广东各级法院判处的未成年罪犯数量达5万多人,占全国的比例约为10%。而这些犯罪中超过半数是团伙犯罪,其中很多与少年“帮派”有关。(《东南快报》4月2日报道)

曾经滥俗于社会上的江湖帮派,如今却呈“复兴”之势在校园蔓延开来。而以育人为己任的中学校园,不但没能阻止帮派的扩张之势,反倒为帮派之争提供了“盘踞地”和“庇护所”。

到底是谁把这些花季少年圈入“帮派”之中?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按理说,经济发展了,教育条件改善了,教育地位提升了,学校中的孩子应该更“听话”才对。可事实上,他们不但没有按照我们的思路去发展,反而,做出了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来——成立“帮派”。

必须承认,这是教育的耻辱,这更是社会的耻辱。对孩子来说,他们每天所思考的不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而是如何将其他“帮派”打倒。对于学校和社会来说,他们最大的耻辱便是眼睁睁的看着这些“帮派”发展壮大,甚至闹出人命,却找不出一条实用的治本之策。

报道中有一个细节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当记者问到一个学生为什么要加入帮派时,这个学生说自己其实也不想参加,但不参加就预示着自己经常会挨打,会被敲诈,在学校没有安全感。众所周知,对安全感的渴望是人的本能。当学生多次寄希望于学校带给他们安全感而往往以失败告终时,当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又不能及时给孩子以安全感时,加入“帮派”便成了孩子们最无奈的选择。

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加入“帮派”的直接目的便是从中寻找安全感和归属感。可令人困惑和不解的是,一向以“教书育人”自居的学校教育,为什么连基本的安全感都不能给学生?反而逼着他们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保护自身的安全?况且,这种不安全的隐患还是来自同龄人的伤害。

事实上,在“帮派”林立的学校乱象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丧失了“爱”的教育。当教育之爱被边缘化,教育的主旨便只有一些量化的考核,教育也只会变得愈发简单、粗放。然而,当教育之爱以边缘化的姿态“一意孤行”时,家庭和社会不但不及时纠偏,反为之鼓掌叫好,这就势必撕裂教育的本质,让教育乱象在校园不断滋长。

 

4月3日《半岛都市报》:http://bddsb.bandao.cn/data/20120403/html/2/content_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