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的脚步,何时才能走进“防辐射服”里
(2011-12-19 17:48: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随感 |
文/张剑
记者对被宣传可防99.9%辐射的防辐射服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在有一个辐射源情况下防辐射服能够阻隔90%的辐射,但在有多个辐射源的情况下,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反而变大。(央视12月17日报道)
每一次“真相”的揭开,都免不了国人的高声“喧哗”:既然不能防辐射,它为何还能在市场上大行其道?既不是医疗机械,又不是工业产品,它究竟该划归为哪一类别?既然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它的市场监管又缘何近乎真空?不绝的质询,都在讲述防辐射服生产、销售、以及监管混乱无序的同一事实。
然而,当显性的原因被抬上“桌面”供大家寻根究底时,我们更不能忽略“科普知识缺位”这一现实短板给大家带来的隐性伤害。曾有论者指出:“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比事后的补救,比事中的应对,都要重要得多。”从这点来看,假如我们及早普及防辐射的科学常识,提醒广大准妈妈们:生活中的电磁辐射远远低于防辐射标准,电脑辐射和女性流产也没有直接关系。那么,我们的准妈妈们,也不会趋之若鹭,争相购买防辐射服。
可遗憾的是,从防辐射服进入市场至今,我们对辐射常识的普及仍是一片空白。准妈妈们购买防辐射服只是凭着感觉,可殊不知,这种“感觉”,导致自己犯了“错误”。我想,在她们眼中,这种错误一定不可饶恕,因为从保护孩子安全出发而购买的防辐射服,不但没保护好孩子的安全,反而还让他们受了更大的伤害。
可反过来一想,准妈妈们的这种错误又可以原谅。柏拉图曾说过:“知识不够才会犯错误”,准妈妈们的错误,缘于辐射知识的空白,而辐射知识的空白,却缘于相关部门对辐射知识的宣传、普及缺位。“科普”生了病,却要孩子和准妈妈们吃药,这在哪儿似乎都说不过去。
从理论上讲,完善的市场经济与有效的行业自律才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石,可是,在相关制度还未确立、某些措施还需规范的情况下,科普常识便是我们自净的最好“武器”,有了它,我们便能逐渐地回归理智,回到一个成熟的社会体系中。可是,被千呼万唤的“科普常识”,至今还“犹抱琵琶”,迟迟不与公众见面。